法国的南极“领土要求国”地位有着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因为现行的南极条约体系虽然没有承认其南极“版图”的法律有效性,但也没有否认其合法性。这一有利地位在未来南极资源处置时其作用不可低估。须知,有些国家虽然也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提出过领土要求,如德、日等国,但却没有得到国际公认,可见,“领土要求国”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除了在冰芯探测方面成就突出以外,法国也是南极环境保护的积极倡导者,1989年它与澳大利亚联手反对《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终于导致该公约流产。
保尔•爱米尔•维克多极地探险研究所是法国重要的极地科研机构,此外还有极地研究部际委员会(负责战略制定及财政决算)、极地环境委员会(负责监督与环境保护目的一致的研究项目)等机构。在2007/2008国际极地年期间,法国也参加了中国主持的“熊猫”系统科考计划。
德国
因为近代德国的统一较晚,直到1901年德国才介入南极探险。在冯•德里加尔斯基博士的带领下,次年1月在克尔格伦岛上建立了德国第一个南极点,此次考察活动带回了大量的第一手南极科考资料。在1911—1912年英国-挪威南极点探险竞赛年期间,德国组织了试图横跨南极大陆的考察,失败而归。但德国的大规模南极探险发生在二战前的1938—1939年纳粹德国期间。
此次探险属于纳粹政权的战争计划之一,目的是为德国建立捕鲸站选址,以便大幅度提高德国的鲸油产量。20世纪30年代,鲸油是当时生产黄油和肥皂的重要原料,为此德国不得不每年从挪威进口约20万吨左右的鲸油,对德国的外汇构成巨大压力。为了打破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德国决定在南极建立捕鲸站。
1939年1月,纳粹远征队抵达了挪威宣称拥有主权的南极毛德皇后地。宣布东经20°至西经10°之间的南极毛德皇后地为德国属地,并重新命名为“新斯瓦比亚”,探险队在岸边插上了3面纳粹旗帜,另有13面纳粹旗帜由飞机空投到内陆。
远征队首轮行动的成功刺激了希特勒南扩的野心,他希望通过再次远征,不但在南极建立起稳定的捕鲸基地,而且要把版图扩展到南极。但德国首次南极探险结束仅7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希特勒再度对南极产生了兴趣。他命令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元帅在南极半岛附近建立军事基地。希特勒希望能通过南极基地控制南大西洋、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英德海战随之很快波及南大西洋。德国利用南极半岛和周围的岛屿为基地袭击盟国船只,威胁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通道德雷克海峡,给英美船只造成很大威胁。英国遂派出军舰“百慕大女王”,摧毁了阿根廷设在梦幻岛上的能源补给设施和捕鲸站,以及防止为德国所。挪威设在南极半岛附近的捕鲸站也被捣毁。
纳粹探险期间,1939年德国也对“新斯瓦比亚”为核心的南极地区宣布了主权。但二战的失败,使德国彻底失去了“主权要求国”资格,尽管智利和阿根廷两国宣布主权的时间比它要晚。然而德国的建站似乎与纳粹时期的探险活动“不经意间巧合”,现在德国最著名的科考站诺伊迈尔就位于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