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极地 字号:
苏联因素牵动南极洲政策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4:34  | 文章来源: 香颂

 

美苏南极的后续竞争

在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时代,《南极条约》致力于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科学,防止国际纷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愈显示出其重大意义。《南极条约》是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对这块主权没有归属的大陆制定一个条约,既要解决南极的领土和其他一些问题,又要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十分不易。因此,只能暂时搁置领土和主权要求这一十分敏感的问题,冻结南极的领土现状,不承认也不否认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南极条约》开创的这一模式,为人类提供了解决大洋洋底和月球等天体问题的法律借鉴。

然而,《南极条约》回避了领土主权问题、资源管理以及在南极洲的所有国家的平等权益等棘手问题,而且管理模式松散,不能不说是一种隐忧。因为只有在条约生效期内土地的冻结才有效,一旦条约失效,情况又另当别论。随着全球资源特别是非再生资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在资源开发、环保领域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不可能不动用南极的资源。对此,作为条约发起国的美国,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由考察队提出的广大领土主权的要求。1970年的第71号和1971年的318号总统备忘录都重申保持美国南极影响的重要性。其后直到90年代的美国国家安全文件一致将美国在南极洲拥有重要利益的原则写入其中。

《南极条约》生效后,苏联也未减缓南极活动的“高涨热情”。就在条约生效当年,苏联又在挪威提出主权要求的沿海地区的中心建起了新拉扎列夫站。1963年,苏联在澳大利亚的南极“版图”内建起了青年站。1970年1月,在澳大利亚的小扇形领土里建起了列宁格勒站。1980年又在玛丽伯德地的霍布斯海岸建站,在南极大陆四周先后建立了8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显示了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各站之间间距基本相等,均匀分布于南极大陆,使人想到了围棋高手深谋远虑的布局。

随着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条约的最后签订,国际间围绕南极问题的斗争日趋复杂尖锐。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争先恐后地在南极建站,仅1987年就有韩国、瑞典、厄瓜多尔和西班牙四国在南极建站。而美苏间竞争更趋激烈。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声称“要以积极的、有影响的姿态出现在南极洲”,政府加大了南极研究投入。1987年苏联在南极洲建立了第14个考察站,又一艘极地破冰船下水。冷战结束前,两国每年派往南极的人员超过1000人,拨款超过1亿美元。苏联的南极活动当然不排除其开展科学活动的目的,但事实上也强化了在南极的政治存在。凡此种种类似行为,都是对美国的南极地位以及南极条约体系的挑战。

苏联在美国南极政策中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冷战时代两极格局下“恐怖平衡”所致的结果之一。苏联集团的存在,遏制了美国索求南极主权的政治野心,美国政府转而寻求南极中立化。所以不可否认苏联南极活动对于南极中立化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来自对敌对集团等异己力量的排斥,美国是否会主动放弃西经90°~150°之间传统的“势力范围”?只能说未可易量。征诸冷战时代产生的国际法,处处可见两极对峙格局给人类带来的“实惠”,《南极条约》抑或是“恐怖平衡”带给人类的良性“衍生物”。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多极世界比单极世界更有利于国际政治的稳定!否则在一超独大的今天,美国为什么不签署公认可惠及全人类的《京都议定书》?世人皆知,防止全球变暖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南极中立化。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