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做法不同,1949年以前苏联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官方和非官方的主权要求,但这并不能说明苏联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不感兴趣。1949年苏联根据别林斯高晋的发现提出了南极的地区利益,但没有宣布南极领土的特殊主权。1950年6月,苏联声明,如果没有苏联参与,南极版图的任何解决不具法律效力。另外,核问题使得南极洲更复杂了。战后,谣传南极洲发现大型铀矿,美国将在南极洲试验原子弹或者用核爆炸的方式来破坏南极洲的冰盖层,以达到勘测地下矿产的目的。这些舆论使得美国政府更加谨慎。
几乎在帕尔默到达南极的同时,俄国海军上将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率领的“东方”号和“和平”号战舰也来到了南极,后来苏联据此主张南极大陆是由别林斯高晋首先发现的,而不是帕尔默。这场口水官司直到今天仍无结果。但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做法不同,1949年以前苏联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官方和非官方的主权要求(美国探险家曾向政府建议主权要求),但这并不能说明苏联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不感兴趣。1949年苏联根据别林斯高晋的发现宣布,苏联在南极存在地区利益,但没有宣布南极领土的特殊主权。1950年6月,苏联声明,如果没有苏联参与,南极版图的任何解决都得不到承认。
各国在南极的主权争夺,使各国在南极的建站热情高涨,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结束时,12个国家建立的65个南极考察站中,美国就占有其7,包括南极扇形中心的南极点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该站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被认为对所有扇形区域都有发言权。
在各国建站热潮中,苏联当然也不甘落后。1955年,苏联宣布将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其中三个拟建于澳大利亚权力要求区内。从这时起,一艘艘苏联船只奔忙在南大洋上,把大量考察用的后勤设备运往南极洲。此前,苏联已经在澳大利亚主权要求区建立起了季节性科考站。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苏联在澳大利亚的大扇形“领土”里接连建起了好几个基地,其中包括在内陆的东方站。
为了便于运输物资,各国所建考察站大多设于南极大陆边缘,但苏美两国不同,两国建设的考察站大多在内陆,显示了对南极广大内陆主权的深远用心。此外,苏联还宣布打算将备有科学设备的核潜艇和核动力破冰船用于考察,拟在南极洲使用核能,发射人造卫星,大有取代美国,成为南极领导者之势,引起了美国以及南美各国的恐慌。如果上述苏联计划变为现实,就很有可能真正盖过美国,南极事务的主导权便可能易手。针对苏联的“南极攻势”,美国国防部紧急要求海军部门派出特遣部队对苏联可能涉足的地方首先考察,以便为发现权引发的国际争端预置筹码。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阿根廷、澳大利亚、英国、南非、智利和新西兰的大使发出指令,要求他们向驻在国传达美国的意愿:不要允许苏联使用他们的机场和港口,不给苏联的考察活动提供便利。1957年3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国务大臣R·G·凯西要求美国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之后对南极采取措施,实际是劝说美国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此时南极洲只剩下西经90°~150°之间的地区尚无国家提出主权要求,这一地区被称为“美国扇形”。1955年12月1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NSC5528文件认为,南极洲领土的解决应该既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美国利益,又能不致引起美国与友邦的摩擦;同时坚决由美国和盟国控制南极洲,不给苏联以机会,最好能阻止苏联进入南极洲腹地;还应保留美国对南极自由考察的权力。
在防备苏联的介入问题上,美国与其他七国有共同语言。澳大利亚对苏联的南极活动一直怀有很大戒心,认为苏联的南极存在是对澳大利亚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苏联向澳大利亚发出使用机场的请求后,澳大利亚出于无奈应允,同时敦促美国赶紧选择南极某地提出主权要求,放弃一贯坚持的不承认别国主权要求的政策,希望美国的行动发挥牵制和平衡作用。1955年苏联曾提出建立一两个科考站,但到1958年时表示要建立9个站。其中的乔治王岛上的别林斯高晋站俯瞰德雷克海峡,这个海峡在巴拿马运河遭到破坏后将显示出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果苏联在此建立军事基地,泛美互助条约的南部地区都将处于苏联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必将引起包括智利和阿根廷在内的南美国家的恐慌,使美国与拉美国家的防务关系复杂化。更致命的是苏联的俄罗斯站位于西经90°~150°之间(美国扇形)的无人地带,必将加强苏联在这一巨大空白地区的存在,如果拟议中南极条约失败,苏联对该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则将彻底打乱美国的计划。除了强化自身在南极的存在外,苏联正考虑帮助波兰在南极洲建站,把华约国家引入南极。苏联美国在南极洲的活动已不再是单方面的国家探险,南极洲已成为美国与苏联等国家复杂关系中的一个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