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极地 字号:
埃斯库德罗宣言与南极中立化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4:30  | 文章来源: 香颂

南极中立化方案的意义及美国的贡献

当初埃斯库德罗提出的是一个暂时性的方案,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方案竟然被上升到战略地位而且长期化。到1991年有效期满为止,《南极条约》已成功运作30年。30年的实践表明,南极中立化模式成为联合国外无人居住地管理的一种独特的有效方式,得到了全世界普遍认可,因此该年度的南极条约协商国在不来梅会议时决定《南极条约》无限期延长。埃斯库德罗创造的冻结现状、搁置争议的思维方式,为国际社会解决争议性问题如领土、社会制度分歧等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南极中立化过程中的贡献。美国是较早开展南极探险的国家。1821年,美国人帕尔默与俄国人别林斯高晋、英国人布兰斯菲尔德分别发现南极大陆(直到今天,三国对谁先发现南极大陆仍各执一词)。此后,美国人威尔克斯、赫德等人前赴后继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探险家伯德又首先拉开了南极航空探险的序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二战前的各国探险活动中,美国的探险最具影响力,考察、测绘过的土地最多,约占南极洲总面积的80%,而七国圈占的所谓“领土”占南极洲的83%。如果遵循国际法中的发现权原则,美国无疑拥有了较大优势。然而,在七国瓜分南极时,美国一直没有参加南极“圈地运动”。 到20世纪40年代末为止,只剩下西经90°到西经150°之间的地区属“空白地”,据说这是七国“预留”给美国的,称“美国扇形”。

由14个国家的52名科学家组成的一支南极科考队近日公布一项科考成果称,南极洲的“拉森A”和“拉森B”两个冰架分别于1995年和2002年崩塌后暴露出了一块几千年来一直被冰覆盖的海床,面积达到1万平方千米,也露出了一个奇妙的海底生态系统以及人们过去从未见过的海底生物。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在各国忙于南极建站之际,美国首先向各国驻美使馆提出了解决南极纠纷的备忘录,表达了期望南极中立化只用于科学目的的设想。1958年5月2日,美国向11国发出了会议邀请,于是才有了华盛顿南极会议。会议签署的《南极条约》几乎就是美国致各国备忘录的翻版,应该说美国是《南极条约》的设计师。

研究现已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NSC5804/1文件(文件中“58”代表年份,该文件出现在华盛顿南极会议之前),可以发现,美国早已将自身的南极政策目标确定为推动南极的中立化和科学用途。如果美国当时参与南极瓜分,南极的政治版图很可能早已不是今天的颜色,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恐怕今天只能做一个南极的旁观者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其动机如何,美国在建立南极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领导角色是无法否认的,是负责任的,这也许就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吧。世界各国固然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有国际正义的存在,更不能将他国的善意与正义之举完全放在狭隘的意识形态格局里评判。评价外交政策远比评价一个人要复杂得多,难就难在不能用非黑即白的观点审视他国。外交政策表现在南极洲方面上,大多数国家的政策是灰色的。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