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冰洋浮游生物生境
浮游生物
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
大多数的浮游生物体型微小,有些种类的浮游生物甚至只有幼虫阶段,而在成熟后则变成体型较大,而且具有更好的移动力,这类浮游生物称作季节性浮游生物,如:海胆、海星、双壳类和幼鱼。其它浮游生物则一生的时间都活在浮游状态下,称为终生浮游生物,如:桡足类、箭虫、磷虾等。
磷虾
北冰洋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研究始于一个世纪之前,最早的记录局限于沿岸水域。到今天为止,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大陆架海域,如巴伦支海、喀拉海、楚科奇海/鲍特海等,都已经进行过种类繁多的、详尽的分类学研究。而在东西伯利亚海和穿过北格林兰岛的加拿大多岛海,也已经进行了特别的探究。
对于深海盆来说,由于需要穿透经年累月形成的冰盖,并且要在数千米深的海底进行取样,因此给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至今那里基本上还是未知的神秘区域。这将是此次北冰洋研究的重点之一,其结果将填补加拿大海盆的取样间隙。
由于生物的丰度比较高,并且体型较大,易于捕获,因此对生活在北冰洋的较大体型的生物进行分类和生活史研究比较容易。而那些最微小的桡足类生命体就没有这么幸运,它们往往被采集技术的缺陷所漏掉。由于在微小生物类群当中,桡足类的数量占据显要地位,所以过去很少有关于北冰洋其他浮游生物聚集种群的报道。而这些被忽略掉的类群,恰恰就是这次研究中,能够发现大量新种和营养关键种的基础。
科学家们现在确认,所有这些在极地海水中形成凝胶状的生命体,它们的基本生物多样性被远远低估了。低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没被发现的新物种,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在其他大洋发现过的深水物种也在这里出现,却没有留下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