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培清
南大洋上的捕鲸历史
全球的海洋都是鲸的栖息地。鲸是一种洄游性动物,常常生活在寒冷海域里,当该海域进入冬天时,鲸便洄游到温暖海域中交配、产仔。因为寒冷的南大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故这里成为鲸的主要生活区,是地球上80%鲸的栖息地,鲸的密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海域,南大洋因此成为历史上利润最大的捕鲸区。
生活在南大洋的鲸有须鲸和齿鲸,其中须鲸种类最多,有蓝鲸、长须鲸、大须鲸、小须鲸和驼背鲸5种,抹香鲸则是生活在南大洋海域中最主要的齿鲸。从每年的1月到4月是南大洋的“温暖”夏季,也是鲸活动最旺盛的时间,大约有120天左右。须鲸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自然为人类垂涎。
因为严酷的自然条件,直到20世纪初现代捕鲸业才涉足南大洋。1904年挪威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第一个捕鲸站。起初,只有挪威和英国在活动;1934年日本加入其中;随后丹麦、德国和美国都参与进来。20世纪30年代南极洲的捕鲸业达到极盛阶段。1938—1939年纳粹德国对南极展开大规模探险的目标之一,就是为德国建立捕鲸站选址,以便大幅度提高德国的鲸油产量。当时鲸油是生产黄油和肥皂的重要原料,为此德国不得不每年从挪威进口约20万吨左右的鲸油,对德国的外贸构成巨大压力。为了打破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德国计划在南极建立捕鲸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的计划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迎来了南大洋捕鲸业的又一个高潮。依赖先进的捕鲸技术,南大洋的鲸遭到人类大量捕杀,其中有些鲸类濒于灭绝。日本是战后南大洋的主要捕鲸国。战后,日本国内民众生活困难,为了解决粮食紧张的问题,维持国民基本营养水平,日本政府在美国占领军政府的支持下,不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反对,鼓励国民在南大洋大量捕鲸。日本等国的滥捕,导致南大洋鲸资源迅速衰落。这一形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1963年英国和荷兰等国停止了南极拖网捕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