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其他生物 字号:
鱼中酋长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7:47  | 文章来源: 香颂

 

海鰌产子

海鰌为洄游性动物,夏季赴北极海域觅食,冬季至暖海产仔。有一部分可进入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等海域。海鰌属哺乳动物,尽管生活在海里,仍然是胎生、哺乳。其胎生特点明代屡有记载。明代顾岕的《海槎馀录》云:“海鰌乃水族之极大而变异不测者。梧川山界有海湾,上下五百里,横截海面,且极其深。当二月之交海鰌来此生育……俟风日晴暖,则有小海鰌浮水面,眼未启,身赤色,随波荡漾而来。”明代杨慎在《异鱼图赞》卷三中说:“鱼之最巨,曰海鰌尔。舟行逢之,不知几里。七日逢头,九日逢尾。产子仲春,赤扁海水。”——巨大的鱼,名叫海鰌,乘船相遇,不知它长几里。船行七天见到头,九天才遇上尾。仲春产子,血染海水红。这未免太夸张了,可与“白发三千丈”的夸张相媲美。《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鰌鱼部》引《诸城县志》云:“海鰌鱼巨甚,每春深来洋中产子,跳波鼓浪,鸣声如雷,子方成鱼,未开目者已大如三间屋。”

海鰌名考

海鰌还有“把勒亚鱼”之别称。清代南怀仁在《坤舆图说》下卷中说:“把勒亚鱼,身长数十丈,首有二大孔,喷水上出,势若悬河。见船舶则昂首注水舶中,顷刻水满舶沈(沉)。迂之者以盛酒鉅(巨)木罂投之,连吞数罂,俯首而逝。”首有二大孔应指须鲸类,“把勒亚”或许是露脊鲸科的拉丁名Balaenidae的音译。罂是大腹小口的盛酒器。海鰌能扬起头把水注入到船舱中,船很快水满而沉没。人们遇到它赶紧投放盛酒的大木桶,它连吞数个大桶后,就低头而去了。事实上,这些说法是不对的。海鰌不会像大象那样用鼻子吸水往船中注水,也不会吞食大木桶。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它和泥鳅相提并论:“海鰌生海中,极大。江鳅生江中……泥鳅生湖池,最小。”但它和泥鳅不是同类,不可以相提并论。

有人将海鰌误认为长须鲸(Balaenoptera physalus)。但“鰌背平水”,因此它应无背鳍,而长须鲸有背鳍。由于海鰌游速较慢,许多附着生物常趁机在它身上找到安身之所。所以,它的体表常有藤壶等动物附着。《鸟兽绩考》中说:“海鰌长者亘百余里,牡蛎聚族其背,旷岁之积崇十许丈,鰌负以游,鰌背平水,即牡蛎峍屼水面如山矣。”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卷十中写道:“海鰌出,长亘百里,牡蛎蚌赢积其背,峍屼如山,舟人误以为岛屿,就之往往倾覆。昼喷水为潮为汐,夜喷火,海面尽赤,望之如雨火。”这里说海鰌“夜喷火”,倒可能是真的。海水里有大量的小型发光生物;在夜间,它们受到触动时就发光,使海面看起来像燃烧的火。所以鲸换气时喷出的雾柱有时像节日里燃放的焰火,小水滴四散开起来犹如雨火,非常壮观、迷人。

黑露脊鲸的体表常有生物附着。

海上遇鰌

现在,海上观鲸是一个颇吸引人的旅游项目。但在古代,由于人们对海鰌这种巨鲸了解得还不够充分,海上遇到它便是一件令人恐慌的事,甚至要举行某种神秘的仪式,祈求其尽快离去。《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赵鼎谪珠崖,自雷州浮海而南,顾见洪涛间红旗靡靡,相逐而下,疑为海寇或为外国兵革。呼问舟人,舟人摇手令勿语,恐怖之色可掬,惶遽入舟,被发持刀出,篷背上割其舌出血滴水中,戒令闭目危坐。凡经两时顷,闻舟人呼曰,更生,更生。顷所见者,巨鰌也。”赵鼎(1085~1147)是南宋大臣,被贬官珠崖(海南岛东北地区),自雷州半岛乘船南行,忽见海浪间红旗缓慢移动,疑为海盗或外国兵。急问船员,船员摆手不让说话,且惊恐万状,慌忙进入船舱,披发持刀而出,站在船篷背上,将舌割破,让血滴进大海,并让大家闭目危坐。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船员喊:“死里逃生!死里逃生!”这一叙述足见当时人们在海上遇到海鰌时是何等恐慌。屠本畯在《闵中海错疏》中也说:“海鰌,舟人相值,必鸣金鼓以怖之,布米以厌之。鰌攸然而逝,否则,鲜不罹害。”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