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万青
海鰌,是黑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的古称。体肥,形似鱼,长16~18米,重达100吨。头大,头上具瘤若干。口大,内有长髯,是它的滤食器官。体色黑,腹面略淡。头部背面有两个大孔,为喷气孔。海鰌肉可食,脂肪可炼油,皮可制革,须可作工艺品,骨可制肥。海鰌游速缓慢,易捕。由于猎捕过度,已濒于灭绝。在生物分类学上,属鲸目、露脊鲸科。
鱼中酋长
古时为什么称黑露脊鲸为海鰌呢?清代李调元所著的《然犀志》中说:“海鰌,海鱼之最伟者,故谓之鰌。犹酋长也,有大不可限量。长数百十里,望之如连山者。”在古代人类社会中,一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作酋长。酋长职位最高,权威最大。“鰌”字就是鱼字偏旁加一个酋字而成,犹如鱼中的酋长,意味着海中之王。名称中暗含着对它的几分敬畏。宋代罗愿的《尔雅翼·释鱼二》中说:“鰌,亦鱼之类。首尖锐,色黑黄,身有嫠。似鱼而非鱼……长数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则海溢为潮,出穴则潮退。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今人作舟,谓之海鰌船,言如鰌之利水,犹古舟之有鳊鱼船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鰌似鱼而非鱼。体型巨大,平时住在海底的洞穴里。它一出洞穴海水就退潮,一入洞穴,海水就上溢,如此就形成潮涨潮落。因为它出入洞穴很有规律,所以海水每天涨、退潮也很准时。当然,海潮的涨落与海鰌的出入无关。海鰌也并不住在海底的洞穴里,亦不属于鱼类。海鰌在大海中游泳,载沉载浮,一会儿潜游水下,又不时浮出水面换气,这些特点在唐代就有较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云:“海鰌,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说,固非谬也,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今越南北部)贸易,路经调黎(我国海南岛附近南海海域)深阔处,或见十余山,或出或没。篙工曰:‘非山岛,鰌鱼背也。’双目闪烁,鬐鬣若簸朱旗。日中忽雨霢霂。舟子曰:‘此鰌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海鰌用肺呼吸,呼气时喷气孔常将一部分海水随气带上去,形成雾柱,俗称“喷水”。雾柱可高达6~9米,故有海鳅喷沫、飞溅成雨之说。海鰌漫游海面时常脊背外露。唐代元稹有《侠客行》:“海鰌露背积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刘禹锡有《有僧言罗浮事》诗云:“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
黑露脊鲸的背部有两个大喷气孔,其头部的角质瘤给了它另一个名字“瘤头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