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字号:
幻想海洋的未来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8-20 10:46  | 文章来源: 香颂

在生存空间方面,数十年来,由于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围海造田行为,很多地方呈现出陆进海退的局面。如果重绘地图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沿海国家的陆海交界曲线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围海造田这方面,对于水资源充足,甚至多到令人发愁的地步的荷兰来说,却重新制定了“退耕还海”的国家战略,他们将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推倒,让海水重又淹没了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这个国土面积有20%由围海造田而来的国家,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围海造田”的确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洪水对荷兰的威胁,并使荷兰的国土面积增加,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耕地。但人们却发现,洪水并没有因此而离他们远去。1993年和1995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北极大量冰融,进而造成海平面上升,加上暴雨使荷兰再度遭受严重洪灾。而发生在2009年6月26日的暴雨更使荷兰多处地区成为泽国。

自20世纪后期开始,荷兰人重新对海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90年,政府制定了自然政策计划,开始转向退耕还海。今年10月,荷兰政府内阁通过了具体方案,决定推倒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履行其2005年与比利时达成的协议。西斯海尔德水道是比利时重要港口安特卫普港的出海通道,由于湾长水浅,进出该港的大型油轮只能随着海水的潮起潮落进出西斯海尔德水道,每年造成的损失达7000万欧元。

另一方面,此举也是对生态的一种保护。表面上看,围海造田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效益,但长此以往,却会带来生态灾难。围海造田首先会让湿地消失,湿地的减少会使云难以形成,继而降水就会减少,造成旱情。其次,近海滩涂、红树林、潮间带等湿地,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人为阻隔,源自陆地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入海,近海以陆地营养为生的蟛蜞、虾、蟹、蚌、蛤、螺、蚬等海洋生物就会受到威胁,从而影响到整个海洋食物链,以此为生的陆地动物也受到影响。

再者,由于近海湿地起着重要的能量交换功能,它就像是一个缓冲带,使海洋的能量可以在此逐渐释放。然而,人工围海措施打断了这个能量缓冲平台,使得海洋能量不断聚集,一旦释放后患无穷。

在资源、能源方面,相关的事例和数据不胜枚举,其中最关键的,人类从海洋获取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供工业社会的突飞猛进。

世界已发现石油储量有5000亿桶,其中,大型海洋油田占了41%。全球海洋油田的最终可采储量接近1万亿桶。过去几十年中,石油工业从陆上到内陆水域再到近海不断扩张。1950年驳船首次用于近海勘探,1956年出现了深水钻井船,1964年半潜式钻机问世。20世纪80年代,在240余米水深勘探就算深水,而如今,接近460米也不过是浅水,深水要到460~2135米,比2135米更深才算超深水。

世界对海上石油寄予厚望。由于浅水油气产量的下降、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及深水油气田平均储量规模巨大,吸引着众多油公司都竞相涉足深海“豪赌”,展示了世界海洋石油工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从1960年开始,世界海洋石油产量一直在稳步上升,大约在2010年左右将达到一个峰值。到2015年,将从2004年的3900万桶油当量/天增加到5500万桶油当量/日。2004年海洋油气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4%和28%,到2015年将分别达到39%和34%。

天然气占海洋油气产量将从2004年的24%上升到2015年的40%。这将引起在天然气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增加,包括管线、液化天然气厂、天然气合成油加工厂、油轮运输、装油和卸油终端等。从1960到2015年,海洋天然气产量会一直快速增长,而且在2015年也不会达到峰值。到2010年左右,世界海洋石油产量将出现稳产。但是由于海上天然气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海上油气总量仍在不断增长,且天然气在其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石油开采而造成的海洋污染问题和与石油相关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问题已经迫使人们不得不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稍作停顿,以思考更多的问题。

在吃的方面,由于海洋捕捞贸易蓬勃发展,在1950年至2003年间,全球的64个主要海洋生态系统中,已经有29%的鱼类锐减至1000年前数目的10%,而全球每年所消耗的海产品中,有83%是来自于这些地区。目前,每年人类从海洋获取的水产食物资源达到1.3亿吨,据专家估计,再过20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8亿吨到2.3亿吨。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已经没有信心告诉对此还心存期望的后代,到那时候海洋里真的还有这么多可以捕捞的鱼。对于渔业捕捞的现今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本期封面故事将有专文详述。

站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即将结束的节点上,我们怎样来看待海洋的今天和它的未来呢?有人用现实悲观地为它写好了悲歌,有人用幻想喜悦地为它描绘了美妙的图景。向左还是向右,我们将何去何从?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