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围绕大西洋与欧洲沿海海域尤其是重要海峡等战略通道的争夺,是历史上的大国海洋争霸的焦点。 在早期的历史上,古代欧亚帝国对海权的争夺主要集中于地中海海域。但是,伴随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西、葡、荷、法、英等国先后称霸大西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在欧洲占主导地位以后,大西洋成为世界航运的中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保卫和破坏海上交通线的战争在大西洋展开,“保交”和“破交”的成效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纵观近代以来列强在大西洋及欧洲沿海海域的争夺和较量,围绕大西洋的控制权以及地中海、欧洲沿海通向大西洋的战略通道的争夺,构成了西方列强争夺的焦点所在。
在冷战时期,“大西洋的交通线的作用,由于该海区的军事意义而增大。”伴随冷战的展开尤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后,跨大西洋的军事同盟尤其是部署在大西洋及欧洲海域的军事基地,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例如,在冷战时期,在大西洋包括地中海集结了西方主要的海军主力。美国和英国70%~80%的战斗舰艇常驻大西洋及欧洲沿海海域,美国6个导弹核潜艇分队中的5个、6个航空母舰攻击编队当中的4个常驻大西洋及欧洲沿海海域。其原因就在于“北约组织的思想家们认为,大西洋及其各海是主要的大洋战区,因而将其海军主力集结在这里。”北约组织将大西洋与欧洲划分为欧洲战区、大西洋战区及其他战区。俄罗斯海军将军伊·马·卡皮塔涅茨针对大西洋战区对于西方的战略重要性指出:
这个战区的战略意义首先是由它所处的连接北约在欧洲和大西洋两个司令部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北约组织把北大西洋看作是主要的海洋战区。大西洋战区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连接美国和欧洲战区的重要一环,这里分布着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主要的海军基地。大西洋沿岸地区巨大的工业区和原料生产区以及对北约集团而言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军事工程项目星罗棋布。各交战国海军可以利用北大西洋进行积极的活动,打击对方的军事和工业目标及支持在欧洲的战争。
在大西洋及欧洲沿海海域中,地中海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意义。地中海被欧、亚、非三大洲紧紧环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西经直布罗陀海峡通往大西洋,东北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东南由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印度洋相连,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中海地区大国力量云集,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与冲突交织碰撞。地中海的战略重要性也恰如专家所言:“在主要世界强国的战略中,赋予地中海的角色是充当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一个环节,对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石油资源进行可靠的监督。” “在军事-政治方面,地中海是诸多国际矛盾的汇合点。它的军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封闭性;沿岸地区山脉纵横、地势不平,利于构筑各种防线。地中海在战役-战略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海峡、狭窄航道和岛屿;汇入其中的各海域面积相对不大。所有这些在整体上构成了适于海军一年四季活动的有利条件。”
冷战后美俄在大西洋及欧洲沿海海域的战略争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军寻求“海上控制”,以图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进而挤压、威胁敌国。在全球16条海上咽喉要道中,大西洋有7条: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地中海有两条: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中国海军2002年8月首次环球航行舰艇编队于国际西五区时间3日18时30分至4日3时30分,在夜幕中由大西洋通过举世闻名的“世界水桥”——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前往访问第八站厄瓜多尔瓜亚基尔。图为巴拿马运河加通船闸段夜色。(cnsphoto供图)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唯一通道,西班牙的罗塔海军基地是美国地中海舰队的根据地,美军可利用它随时控制和封锁直布罗陀海峡。美军在战时若能完全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就可把俄北方舰队困在地中海,使其无法进入大西洋。近几年,美军方重新调整大西洋罗塔海军战略基地的作用,大量部署战略武器,强化其军事功能和战略威慑效能。罗塔海军基地的战略意义在于,部署在那里的军队比任何美国基地的军队距离欧洲近8个小时。可以看出,大西洋战略地位的提升是美军全球战略部署调整的重要一环。目前,大西洋地区是美国海外军事基地最为集中的地区,美国设在该地区的军事基地约占其海外基地总数的53%,覆盖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