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先声(上)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4:16  | 文章来源: 香颂

——魏源的海防思想

撰文/刘中民

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官僚家庭,幼年时代家境贫寒,使他与中下层社会接触较多,了解民间疾苦。他早年学过王守仁的心学,以后学习公羊学,注重经世致用。他与林则徐、姚莹、龚自珍等关系甚密,特别是与龚自珍交往很深,时人并称“龚魏”。他曾先后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修《皇朝经世文编》,为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等筹议漕运、水利、盐政等经济改革,以擅长经世学而知名。

继林则徐之后,“论海防者当以魏源为巨匠,故林、魏并为近代海防论的先驱”。魏源接受了林则徐关于编撰《海国图志》的嘱托,不负厚望,完成了这部在当时中国堪称最完备的一部介绍世界知识的巨著,并撰写了《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等传世之作。《海国图志》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编成50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订为60卷,咸丰二年(1852年)扩编为100卷。该书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制军器、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

魏源在总结鸦片战争教训的基础上,在《海国图志》的《筹海篇》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海防战略思想,展示了魏源海防思想的精髓。“虽然林、魏两人常常并提,均为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奠基人,实际上魏之于林,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一致又有区别,特别是《海国图志》的传世,使其海防思想的影响也更为广泛和深远。”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不仅系统总结和发展了林则徐的海防论,而且独立地提出了朴素的海权思想。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冲破了中国士大夫“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和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成为近代中国海权意识开始觉醒的起点。

洞察世界海权态势,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构成了魏源探索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构成了其军事变革与海防战略思想的指导方针。“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命题是魏源在对林则徐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魏源在《圣武记》中便提出“以彼长技,御彼长技”的“师夷”主张。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又提出要“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在《海国图志》中,他更明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仅是海防长久之图,而且是“富国强兵”之举的完整主张。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已经冲破了中国士大夫“夷夏之防”的传统的保守观念。他指出,今之“外夷”已同过去的“蛮夷”不同,“蛮夷”专指落后的部族,而“外夷”则是相当进步和文明的国家,两者不可相提并论;“蛮夷”窥伺中原,无非是抢掠子女玉帛,而“外夷”的侵略,则是企图亡我中华;西方的先进科技并非“淫巧”,而实为“奇技”。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于中国海防战略的积极意义首先在于他已经通过对“夷情”的了解,洞察到世界已经进入到海权竞争时代。魏源强调“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他明确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