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要通过推行“岛链战略”和“边缘地带”战略,在亚太地区建立多道防御圈和众多的军事基地,以遏制苏联和中国。1950年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1951年杜勒斯指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近海岛屿链。杜勒斯还特别强调,台湾岛构成了太平洋西边缘上岛屿锁链中的重要环节。在提出“岛链战略”的同时,美国大力加强在岛链上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此外,美还加紧拼凑“东亚集体安全体系”,签订各种条约,建立军事同盟体系,加强岛链的封锁力度。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构筑由点到线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中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步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三道封锁岛链。此外,西太平洋与东亚沿海地区作为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结合部,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亚大陆东部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利益交汇之处。根据斯皮克曼的“谁统治边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统治世界的命运”的论断,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只要控制了这一海域所在的“边缘地带”,就可在欧亚大陆东部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不但能够掌控远东地区的国际局势,而且可影响整个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权扩张,苏联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苏联太平洋舰队在太平洋的扩张,首先是与美国争霸世界海洋斗争的需要。”苏联加强了在原来四大舰队中较为薄弱的太平洋舰队的建设,并逐步使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上升到苏联四大舰队的第二位。苏联通过加强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军港的建设以及库页岛、勘察加半岛的基地建设,同时利用战时占领的北方四岛连接起苏联在日本海的基地网,进而形成对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的控制能力,并“把突破日本海的四大海峡作为获取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制海权的战略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的太平洋舰队逐步向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扩展,多次进行模拟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北亚海上交通线的军事演习,其涉及范围甚至远达马里亚纳群岛、夏威夷群岛以及美国西海岸海域。其次,苏联加强了向南中国海海域的扩张和渗透,除与美国争霸东南亚海域并谋求在印度洋的霸权外,还有在中苏关系恶化后遏制中国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太平洋舰队就开始在中国黄海、东海和南海一带活动,侦查刺探中国沿海的海洋资料。越南战争爆发后,苏联以援助越南为名,其太平洋舰队经常在南中国海海域集结,并于1976年进驻越南金兰湾,使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前沿存在向南延伸2000多千米,不仅对中国大陆构成海上攻势,而且可以向东监视美国在苏比克湾的活动,并可以南下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