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1:15  | 文章来源: 香颂

在林则徐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东南沿海几省、特别是广东的一些有识之士起而应之,纷纷开始了仿造西船的试验,但所造战船,“仅可备内河缉捕之用”,即使部分战船“可驾驶出洋,但木料板片未能一律坚致,亦难御敌”。当时只有绅士潘仕成捐造的一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该舰“仿照夷船作法,木料板片极其坚实,船底全用铜片,……调拨水师营弁兵驾驶,逐日演放大炮,……轰击甚为得力。”后来又照此船加长续造新船一艘,这种新造战船,船身长13丈有余,两层安炮,共40位,分列子母炮数十杆,可容300余人。

林则徐也深刻认识到了西方海军在炮火方面的优势,并主张通过自造和购买火炮从而缩小与西方的差距。起初,他“恐铸炮不及,且不如法,则先购买夷炮。” 后来又开始仿造西炮,如在佛山一地铸造8000斤火炮14门。林则徐很重视对大炮的实际应用,要求通过演放掌握其要领,其方法是:“水上备一坚固之船,安炮对山打去,其山上两头设栅拦截,必不至于伤人。并须堆贮大沙袋,每袋约长四五丈、宽二尺余,堆成横竖各一丈、高七八丈,以为炮靶。对靶演放,既有准头,而炮子之入沙囊,深至多少尺寸,果否沙可挡炮,亦即见有确凭矣”,“如此则炮力之远近,炮挡之坚松,与兵技之高下,无不毕见。”

为实现建立“船炮水军”的构想,林则徐试图说服道光皇帝,他指出“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一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并指出若以粤海关的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但道光皇帝完全否定了他的建议,林则徐的海军建设思想在顽固派的反对声浪中化为了泡影。最后他无奈地慨叹道:“今之事势全然翻倒,诚不解天意如何?”他后来在致友人书信中也批评地指出:“船炮水军万不可少,闻当局多有诋此议者,然则枝枝节节,防之不可胜防,不知何以了事!”,后来他又慨叹:“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悲愤与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如此,他在被革职离开广州前,仍认真建议奕山,“应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林则徐在镇海还将悉心绘存的战船图式送给汪仲洋等人,以便迅速扩大制造新式的先进舰船。林则徐创建“船炮水军”的计划虽在生前未能实现,却使他成为晚清倡导近代海军之第一人。他所提出的“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的构想,被魏源概括和升华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于中国海防战略思想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