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1:15  | 文章来源: 香颂

撰文/刘中民

“林则徐所提出的‘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的构想,被魏源概括和升华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于中国海防战略思想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林则徐是首倡建设海军的思想先驱。林则徐的海军建设思想建立在对英国海军力量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并伴随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断深化。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已深感建设海上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和改进海军武器装备的紧迫性。

道光二十年(1840年),林则徐就郑重提出了“船炮乃不可不造之件”的坚定主张,率先提出了建立“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的思想,并提出了“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的海军建设指导思想。

针对英国的侵略和中英之间的差距,林则徐指出英军“今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无中华,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而去,又顾之他。在彼无有得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因此“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从中足见林则徐主张建立“船炮水军”思想的迫切性。

林则徐之所以强烈主张筹划“船炮水军”,其思想基础在于他认为西方列强的优势就在于船坚炮利。他指出“要之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在林则徐被罢职之后,他仍然认为,建立船炮水军是战胜英国侵略者的必要措施。

由于中国水师力量的落后,林则徐主张“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 在林则徐看来,倘使中国有一支强大的船炮水军,便可以与海上侵略者角逐大洋,使其不敢进犯中国海疆:“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岸上军尽可十撤其九。以视此时之枝枝节节,防不胜防,远省征兵,徒累无益者,其所得失固已较然,即军储亦彼费而此省。果有大船百只,中小船半之,大小炮千位,水军五千,舵工水手一千,南北洋无不可以径驶者,逆夷以舟为巢穴,有大帮水军追逐巨浸之中,彼敢舍船而扰陆路,占之城垣,吾不信也。”

在海防实践中,林则徐积极贯彻其建立“船炮水军”的构想。为此,他开始了仿造西船的试验。据一位西方人士说:“林以为他能将中国的海军加强,使之与英国的海军并驾齐驱。林放弃了对外国事务的反感,他购买了一个美国陈旧的军舰‘剑桥’号,排水量1200吨,要将这船加以整修,作为巡洋舰。”

当然,林则徐所仿造之船与英国战船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其“船式之高低大小,木料之坚脆厚薄,皆属悬殊”。林则徐“以海疆战舰关系匪轻,屡思设法成造坚固大船,以壮水师声势,而苦于经费之难”,无法筹办,因此“又前后购备火船二十余只”。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