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上)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1:14  | 文章来源: 香颂

林则徐在研究英军“长技”即船坚炮利方面花了相当大的气力。他组织编译有关西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其中有专门论述重炮的内容。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洋炮确实比中国的土炮先进。“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多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它深巧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先购买夷炮”的主张。

正是通过“探访夷情”,林则徐深刻认识到英国实力的强大在于“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他认为中国师船与英国战船相比,有多方面的差距,即中国师船其大不如英船,其坚不如英船,其炮不及英船多且利。林则徐承认这种差距并认为中国师船到外海作战,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英国战船“自非单薄之船所能追剿,应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

以守为战”的海防战略思想

针对中英双方在力量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林则徐确立了以守海口为主的近岸防御思想,其基本要求是“固守藩篱”,“使之坐因”,这是一种“以守为战”的海防战略思想。在他看来,英国的军舰固然比中国师船先进,但并非无懈可击。他指出:“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惟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至口内则运掉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度其顽抗之意,妄夸炮利船坚,各夷舶恃为护符,谓可阻我师之驱逐。臣等若令师船整队而出,远赴外洋,并力严驱,非不足以操胜算。第洪涛巨浪,风信靡常,即使将夷船尽数击沉,亦只寻常之事,而师船既经远涉,不能顷刻收回,设有一二疏虞,转为不值,仍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之百无一失也。”针对中英双方的武器装备、作战地域、兵员和后勤补给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林则徐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海防战略。

为贯彻以守为战的战略,林则徐在广东时期,切实整饬了各项战守措施。他首先整顿了广东水师。针对水师腐败、军备废弛、甚至参与鸦片走私的严重情况,林则徐断然惩处了一批水师官兵,整肃了军纪。为了提高水师海上作战能力,林则徐积极筹造新式战船。他精心搜集了中外多种战船资料,仿造“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两艘双桅战舰。

为实现“以守为战”的战略,林则徐制定了相应的战术战法:一是“出其不意”;二是“攻其头尾”;三是“雁翅形”阵形;四是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五是“四角合攻”;六是火攻;七是“胆大气盛者必胜”。他认为“快”是海上破袭战的灵魂,火攻是主要攻击手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行的办法是以己之所长攻敌之所短。为此,他制定了火攻战术,要求师船“占住上风”,“相度机宜,于风潮顺利之时,始令进发”。其具体做法是:“令水师不必在洋攻剿,但固守口岸藩篱,备火船,乘月黑潮退,出其不意,分起潜出,乘上风攻其首尾,火器皆从桅掷下。”同时以小船潜伏岛屿,随时“攻扑,先链钉夷船四旁,使受火一时难脱”。

但是,应该承认的是,当时林则徐对世界形势和英国的侵略意图、作战方针和部署及其海陆军的实际战斗力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他的海防战略也没有真正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例如,他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可见他对英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其陆地作战的能力缺乏清醒的认识。

林则徐“以守为战”海防战略思想尽管立足于当时中英在技术和实力上的差距,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英军近陆作战能力的认识不足,以及对自身陆地作战能力的盲目乐观,更是长期形成的“重陆轻海”的传统防御观念根深蒂固的反映。“这种坚持守土型的传统海防观,其潜在的影响是:对于鸦片战争爆发所预示的海洋时代的来临,国家防务重点将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的战略转移缺乏思想准备,急迫的近代海防建设也就难以摆到国家防务重点的正确位置上。”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