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作为近代封建士大夫中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代表,其海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反映出当时中华民族的海洋观念仍然没有走出长期迷惘的思想困境。

作者:刘中民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来自海上,中国对外防御的重点不得不从西北内陆转到东南沿海。海防问题成了人们关心和议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最早大声疾呼加强海防,并赋予中国海防思想以许多新内容的是林则徐和魏源。而林则徐无疑是近代首倡海防和海军建设思想的先驱。
“探访夷情”:林则徐海防思想的基础
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海防论的先驱,其海防思想建立在对外情了解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由于“夷性靡常”,又船坚炮利,所以“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于是,他采取各种方法了解“夷情”,多方罗致人才,广泛搜集和翻译有关外国的各种资料。林则徐之所以能够最早提出建立近代海军的构想,是与他肯于向外国学习分不开的。
林则徐首先聘请通晓英文的人士组成翻译小组,从事翻译西方报刊和图书的工作。他曾经聘请的人士主要包括来自北京四译馆的亚孟;在美国接受教育的林阿适;在澳门接受教育的梁进德;马来西亚归国华侨袁德辉等人。他还指派其幕僚、买办、随员以及洋商翻译在与洋人的交往中,搜集情报,他们“皆是有些才能之人,将打听出来之事,写在日记上,按日启呈递登于簿上。” 此外,林则徐不仅通过自己与西洋人接触的机会广泛了解西方,还与当时关心世界的知识分子进行交流探讨。
林则徐自1939年3月到广州至1841年5月离开广州期间,组织翻译的主要报刊与书籍包括:根据外国报纸翻译整理的《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根据英国人德庇时所著《中国人》翻译的《华事夷言》;根据瑞士人滑达尔所著国际法著作翻译而成的《滑达尔各国律例》;根据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翻译而成的《四洲志》。以上各书在某种程度上为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林则徐“探访夷情”与其海防思想形成的关系来看,他通过“探访夷情”对当时世界的海外诸强有了初步认识,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基本了解。林则徐已经知晓英国(英吉利)、美国(米利坚)、法国(佛兰西)、荷兰、大小吕宋(西班牙及其属地菲律宾)、奥地利(双鹰)、普鲁士(单鹰)、丹麦(连国)、瑞典(瑞国)等国家的存在,知晓英国“最称强悍,惟米利坚及佛兰西足与之抗衡,然且忌且惮之。”
在此基础上,林则徐还对西方的海军力量有了初步的了解。据《澳门新闻纸》记载,鸦片战争前夕英吉利有兵10万,战船530支,共载大炮23000门;佛兰西有兵35万,战船220支;俄罗斯有兵25万,战船130支。更重要的是,通过“探访夷情”,林则徐知道了西洋海军“长技”之所在。他说:“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他向道光皇帝奏称:“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