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字号:
寻觅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14:15  | 文章来源: 香颂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但海洋同时也是阻隔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后一道天堑。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广袤无垠与诡谲变化的大海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云气缥缈的海岛,无不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神仙”与“仙山”便由此产生。长岛地区是处于古中原古文明中心区域内的一组岛屿,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早期类型——岛屿形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先民们对海洋知识与经验的获得,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最早关于海洋的神话产生在这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

遍查史籍,关于蓬莱、瀛洲、方丈等“三神山”的记载屡见不鲜。有关于诸神山之得名或名意,却是史料阙如。先儒或有加以阐释或考证者,但只能是因文解义,其中臆测的成分很多,仅以蓬莱为例,大致有两说:其一为“草药”说。这一说法认为“蓬莱”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古人以为服食这种植物有袪病延年的作用。因为海岛多产这种植物,故名之曰“蓬莱”;其二为“荒岛”说。蓬,蓬草也,亦名飞蓬,枯之根断,遇风飞旋,故名飞蓬。《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管子•形势》:“飞蓬之间”。尹之章注:蓬飞因风,动摇不定,喻行踪漂泊不定。由此则引申为摇摆、漂泊。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莱,亦作藜,泛指杂草。《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又引申为荒田杂草,《诗•小雅•楚茨序》:“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毛传云:“田莱多荒,茨棘不除也。”孔颖达疏曰:“田废生草为之莱。”故“蓬莱”一词连读,或指岛多荒莱,或荒如莱。笔者认为:因文解义固然可取,但却无法探究其实。“蓬莱”岛的得名,似乎有更深的历史与文化因素。

今天的胶东半岛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十几万年前这里就已有人类生存,目前已发现的古人类和早期智人遗迹有三处,即蓬莱的石门、荣成的河口和长岛的王沟。其中长岛王沟遗址,除了发现有大量的石器工具外,还发现了一具早期智人头盖和肢骨化石,其年代约距今3.5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胶东地区史前文化亟呈繁荣之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胶东史前文化序列。三代以降,面对中原强势文化的压迫,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发展出岳石和珍珠门两个文化阶级。其中的珍珠门文化颇值得一提。

珍珠门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长岛县的北长山岛珍珠门而得名,其文化面貌与胶东史前文化一脉相承,其分布区域仅限于长岛、牟平、乳山、荣成等地。其中的珍珠门遗址和南斜山遗址最具代表性。珍珠门文化上自商代末期,下至春秋早期,自身延续近400年。其特色除了文化面貌外,更主要的是生存空间上的别具一格。首先,珍珠门文化主要分布于胶东腹地及边缘海岛;其次,呈点状分布,中间与中原文化呈犬牙交错之势;其三,与中原文化遗址相毗邻,却泾渭分明;其四,两种文化之间有交流,但无融合;其五,有瞬间消失的特征。笔者认为:今胶东半岛地区最迟至夏代发展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族群——史称东夷。整个夏商时期,东夷人与华夏族群相对抗,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商族与东夷族族源关系较密切,故有商一代,东夷或服或叛,在商之东境渐渐形成几个受封的方国,其中之一便是莱国。西周初,齐大公“夜衣而行,黎明就国”,与莱子争营邱。说明当时莱夷的势力依然强大;今胶东地区是莱夷腹地。莱夷在面对强大的华夏族群时,虽进行不断抗争,但仍不能改变其式微之势。因此其范围一缩再缩,前690年,经过与齐国的一场大战后,“大去其国”,据势力范围退至胶东腹地,迁都于今黄县之莱子城(归城),前576年,终为齐所灭;“莱”字有休田的意思。《周礼•地官•县师》郑玄注:莱休又耕者,郊内谓之易,郊外谓之莱。

基于此,可以推知:长岛因地近莱都(黄县归城)故以海岛平阔,乃以之为“莱侯之田”。又以其“岛状如飞蓬”,因名之曰:蓬莱。如果所说正确的话,也能与珍珠门遗址中所反映出来的地域文化特征相印证。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