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吴宝铃教授在海洋生物学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各国高级学术单位的邀请纷至沓来。1983年7月,他出席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多毛类学术会议,期间他还主持了讨论会,并接任下届大会筹委及担任东南亚区负责人。会后,他又应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之邀任特约研究员,研究和鉴定了该馆历年收藏的多毛类疣吻沙蚕标本。在这一研究中,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种,并撰写了关于澳大利亚疣吻沙蚕科的一些论文;1983年底,他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代表我国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参加海洋沿岸系统工作会议。
自l977年以来,他先后被推举担任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海洋环境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环境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环境专业组成员和国家海洋局特邀学术委员等许多职务。1983年7月,他还被国际珊瑚礁委员会聘为委员,参加了筹备第五届国际珊瑚礁会议,并担任国际生物海洋学协会(IABO)中国联络员。
吴宝铃教授生前对于多毛类的研究在我国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他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洋动物地理研究的学者之一。
早在1957年,当吴宝铃教授开始研究多毛类海洋环节动物的时候,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他第一个从区系分类、形态、生态、生殖、生活史、地理分布、虫菅化石和系统发生等方面,对多毛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1964年7月,中国动物学会30周年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时年39岁的吴宝铃在大会上宣读了他的一篇独具特色的论文《胶州湾多毛类幼虫分类》,论文受到老一辈无脊椎动物学家倪达书和沈嘉瑞的称赞。他们将这篇论文誉为中国海洋无脊准动物幼虫研究的首次报告,具有开创性。同时,他们也对吴宝铃教授的另外两篇论文,即《中国淡水稻丰盐水多毛类》和《中国海帚虫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吴宝铃教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小头虫及其亚种分化》,这是我国第一篇关于小头虫污染生态和分布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小头虫可以作为我国有机质污染指示动物及其污染生态特征,并说明了青岛污染水域的污染分区和小头虫种下分类探讨。此后,他同苏联专家P•V•乌沙科夫合作,撰写了《黄海多毛类的游走亚纲分类、生态及动物地理研究》一书。这部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际海洋生物学界普遍的重视。美国史密森学会把该专著译成了英文,l979年由美国科学院出版。
吴宝铃教授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沿海800余种多毛类,并发现了30多个新种、先后发表论文近100余篇,其中有些被译成英文和俄文。l980年,吴宝铃等所著的《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一书出版了,这是关于我国沙蚕科分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书中对我国沙蚕科的81个种,其中包括10个新种、一个新亚种和一个新组合的分类、形态、生态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对世界和我国沙蚕研究史作了系统评述,并澄清了前人在种类鉴定上的若干问题。这部专著获得了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吴宝铃教授曾应聘研究缨鳃蚕(多毛类的一种)。缨鳃蚕个体极小,一般成虫也在1毫米以下,生活在海边巨大岩石的缝隙间。吴宝铃教授不辞劳苦地进行着采样、培养、观察、制片以及在电子显微镜下拍照。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便同加拿大学者贾福相教授和美国学者麦克犹思博士一起,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在缨鳃蚕史上从未见过的微观结构,清晰别致而又立体化。他们还对缨鳃蚕的发育史进行了连续拍摄,完成了一篇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一个在栖营外具卵茧的缨鳃蚕的发育,并讨论缨鳃蚕科的生殖特点》。
吴宝铃教授还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洋动物地理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在l963年,他就在太平洋西部动植物区系会议上宣读了《黄海多毛类动物地理学初步研究》的论文。1975年前后,他相继发表了多篇论文,对我国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等许多海区的多毛类动物地理学作了阐述,还总结了我国淡水、咸淡水多毛类动物的生态和地理分布,其中《胶州湾底栖生物群落及水底景观图》是我国第一篇关于底栖生物的生态和海底景观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