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洋人物 字号:
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赫崇本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10:41  | 文章来源: 香颂

海洋科学的一代宗师

——记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赫崇本

作者李明春

大厅之中,正堂之上,他慈祥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望着他的学生们一个个、一排排、一队队走进来,就像在教室、在学术讨论会会场、在实验室。他的学生们面容严肃,心情悲哀,缓缓地走到他的遗像前。他们各自按照习惯的称呼,在心底悲切地呼唤着自己尊敬的老师。而他,已坦然地永远离去了。一位领导同志在沉痛地读着悼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国家科委海洋组长、国家海洋局顾问、中国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海洋物理学编写组主编、原《中国科学》编委、原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家、海洋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物理海洋科学的开拓者、山东海洋学院教授、前副院长赫崇本同志,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于1985年7月14日11时30分在青岛逝世,享年77岁。”

赫崇本,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一代宗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求学时代

赫崇本的家乡在辽宁省凤城县境内的西堡村。1928年盛夏,赫崇本金榜题名,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西堡村沸腾了。村民们按照满族的传统,赛马庆贺。父老乡亲和启蒙老师告诫他:学文当效颜夫子(颜渊),习武要像薛仁贵,否则难以报效国家。

对于一个来自偏僻山村的满族子弟来说,想在20年代的清华大学争得一席之地难上加难。贫富差别和学业上的竞争,他都一一经受了。四年过后,物理系应届毕业生只有两人取得了毕业文凭。赫崇本就是其中之一。

毕业后赫崇本离开了清华大学,离开了北平。先后在河北工大、天津南开大学、烟台益文学校任教。1936年春,他又辗转回到母校,成为一名教师。正当他专注于事业的时候,卢沟桥事变的硝烟弥漫了中国的上空,清华园也被侵略者的炮声震得颤抖不安。1938年,清华大学南迁。赫崇本随校一起到了昆明,登上西南联大的讲坛。

侵略者的狂暴,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动荡,人民的呻吟,事业的艰难,这些都使赫崇本一度陷入苦闷之中。在周培源等学者的倡导下,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去国外学习。赫崇本得到吴有训先生和同行们的推荐,赴美国留学,期望走一条用科学来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的道路。

1944年春,一个中国式打扮的年轻人出现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室里。在这里,赫崇本读了一年的气象学。而后经赵九章和曾呈奎两位先生的介绍,他到了美国著名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选择了在祖国还是空白的学科——物理海洋学。在异国的5年,他先后取得两个硕士、一个博士学位。这5年间,他饱尝了寄人篱下的艰难与苦涩,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奢侈与“民主”。

1948年冬,正当他同美国海洋学家瓦尔特·蒙克先生一起进行波浪观测和资料整理分析时,从国内传来国民党统治已面临全面崩溃、解放战争接近全面胜利的消息。他感到新生祖国在召唤他,亲人在期待着他。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继续攻读海洋学博士学位,立即启程返回祖国。

教书育人

1949年2月,赫崇本在美国旧金山登上了开往祖国的海轮。船抵上海后,他未作停留便赶往青岛,登上了山东大学的讲坛。

6月2日,青岛人民获得了新生,赫崇本和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教授学者一起迎来了青岛的解放。岛城结束了黑暗的过去,人民为之欢呼雀跃。山东大学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赫崇本也沉浸在激动不已的喜悦之中。

1952年,在新生的山东大学,我国专门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的“海洋系”诞生了。赫崇本担任了海洋学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教师。新生的大学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第一届学生。赫崇本第一次以中国海洋学讲师的身份向学生开讲“海流”、“潮汐”、“海浪”等课程。

赫崇本有他的人生定理法则和对事业的追求。当沿着他生命的轨迹仔细寻觅,后人不难发现他的独特贡献和闪光之处。那就是他对中国海洋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以及他播下的海洋科学的种子。他常说:“要发展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一大批的先行者,要有大批懂海洋的热心人。这就需要教育,需要培养人才。”他甘愿做这些人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如今在中国的海洋界,当人们提起赫崇本的名字,谁又能不赞叹?

赫崇本心里十分清楚,对于新兴的海洋科学事业来说,求得师资最为重要。因此,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他又担任了“伯乐”的重担,四处寻求可以驰骋海洋科学领域的“千里马”。当他得知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的文圣常教授矢志于海洋动力研究并有所建树时,便多方联系,终于在1953年将文圣常教授请来海洋系任教。文圣常教授的到来,使我国物理海洋学的队伍里多了一员大将。赫崇本尽力为文圣常教授创造教学和科研的条件,使他悉心研究海浪,并担任“波浪学”和“海浪原理及预报”课程的教授。在此期间,为了海洋科学的兴起,他还冒风险起用了曾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的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教授。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