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马忠全天生就是一个干海军的料。他出海从不晕船,抗风浪的能力,年轻的水兵都比不过他。殊不知,他是用坚强的意志在控制着自己的神经。每当出海,他就如同上了战场,一门心思放在了航行上。晕船、难受等一切都被他抛在脑后。勤奋的学习和实践,使马忠全迅速成长为海军的一位优秀军事指挥员。
那时的海南岛,闭塞、落后、交通不便、酷热难当,但接到命令的马忠全为了避免后顾之忧,毅然决然将全家老小从美丽的青岛迁到了炎热的南方。
1957年,为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在青岛举行海上大阅兵。这次大阅兵,是海军组建以来首次举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阅兵。谁来担任这次阅兵的总指挥?海军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马忠全。
1957年8月4日,马忠全与受阅部队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周恩来总理的检阅。后来,毛泽东主席亲切地接见了海军青岛基地的团以上干部。合影前,毛主席还单独会见了基地领导。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马忠全时说:“这位就是这次阅兵的总指挥,基地副司令员马忠全。”毛主席握住了马忠全的手,说:“同志们辛苦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及合影,使马忠全终身难忘。
1959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南中国海形势日趋紧张。在美帝国主义的唆使下,南越吴庭艳集团的海军时常出来兴风作浪,抓我渔民,扣我渔船,犯我海疆;美帝国主义更是气焰嚣张,经常毫无顾忌地派出武装飞机侵犯我领海领空,进行侦察骚扰。为确保南海方向海上安全,捍卫我国南海海洋权益,有效地对付来自南海的各种威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海军榆林基地,以加强我南中国海海防力量。
榆林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距我国南海领土南沙、西沙群岛最近的地方,是保卫祖国南部海疆的前哨基地和重要的战略要地。榆林基地的组建,将在我国南方沿海的“海上长城”中起中坚作用,有效地支援南方海上长城的各个环节。1959年底,马忠全被任命为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榆林基地司令员。
青岛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生活条件优越;而那时的海南岛,闭塞、落后、交通不便、酷热难当。但接到命令的马忠全为了避免后顾之忧,毅然决然将全家老小从美丽的青岛迁到了炎热的南方。
在马忠全将军的子女回忆其建设榆林基地时的情形时,他们无限感慨地说:“在广州,一个暑假,妈妈带我们去海南岛探望爸爸,一大早就坐着部队拉物资的中吉普,漂过琼州海峡,翻越五指山,一路颠簸,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到榆林基地。虽然有着清澈的天空、湛蓝的大海,但却掩盖不住艰苦恶劣的环境和单调乏味的生活。偌大的一个海滩,只有我们五个孩子在玩,想吃冰棍,那是梦想;连喝的水都带苦涩味,整个榆林显得十分凄凉。”
原来的榆林,只有一个巡防大队,码头是当地的一个小渔港,舰船又少又小。马忠全来到榆林,最初只能住在唯一的一个招待所内,全所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个是招待员,一个是炊事员。喝水都只能靠战士们挖的井,过滤后才能饮用。
把这样一个巡防大队组建成海军基地,工作千头万绪,谈何容易。面对浪卷云飞的南海,马忠全心中波澜起伏。百废待兴,首先抓什么?抓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安定人心的生活设施,马忠全点燃了他上任的第一把火。码头、机场、前哨阵地相继开工;宿舍、仓库、配电站先后建成。为了使这些工程和设施发挥最佳效益,每个项目马忠全都要亲自带着工程设计人员顶着烈日勘察选址。从波涛滚滚的西沙诸岛,到连绵起伏的五指山麓,到处都留下了他不辞劳苦的足迹。
马忠全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有军事训练。南海最大的特点是风大浪高,天气酷热,气温经常高达40度以上。舰艇甲板被烈日烤得滚烫。因舰小浪大,舰艇剧烈摇晃颠簸更让人难以承受。出海一次需要十天半个月,马忠全和普通水兵一样,斗酷暑、战恶浪,像尊雕塑屹立在指挥台上。有他在舰上,本身就给全体干部战士极大的鼓舞,使他们进一步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