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洋文明 字号:
舟船的文明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09:44  | 文章来源: 香颂

撰文/摄影/张向冰

舟船,不仅帮助先民们勇敢地划向海洋,也是开启人类海洋文明的钥匙。

刳木为舟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的描述。当船舶出现之后,有关舟船的文化也随之产生。

“舟”的最深层含义从何而来?浙江海洋学院的王学渊教授认为:“从文字上说,‘刳木为舟’、‘作舟以行水’中的‘舟’字,属于象形字。横着看,前后两舱,有头有尾,就是一条‘船’。用儒家学说解释‘舟’的最初意义是‘生命的渡过’,是一个过程过渡到另一个过程的链接,是最直接的对善良和仁义的阐述。如果在茫茫大海中没有一只小舟在帮着慢慢渡过,人的生命就要受到最大的威胁,生命的意义就要遭到最沉重的打击。”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智慧奇妙无穷。远古的先民可能是看到那漂浮在水面上的一节竹枝或一段木头而得到启迪,渐渐领悟到某种物体具有浮性。于是,聪明而大胆的先民们开始携带一段木头、或者索性在腰际栓上几个空葫芦作为泅渡工具,勇敢地下海了。后来,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把几根竹子或树干并排绑在一起,或者把粗大的树干挖空成舟,再削木作桨以增大前进的动力。于是,最原始的舟船——“筏”和“独木舟”出现了。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只7千多年前的雕花木桨和两件船形尖底和平底陶制冥器,向世人宣示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人的舟船文明在7千多年前就已经闪现出耀眼的光彩。

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00多种从远古到清代的著名船舶模型让一个东方海洋大国的舟船历史尽显无遗。一种带帆的竹筏模型,说明先民们已经懂得利用风作为驱动竹筏前进的动力。有的学者认为,4千多年前的越族人很可能就是乘坐这种竹筏,经过台湾、玻利尼西亚等岛屿,穿越太平洋,最后抵达美洲。

隋唐时期,福建泉州成为全国造船基地之一。海船具有船身巨大、结构坚固、载重量大、抗风力强等特点。在造船工艺上大量采用了钉榫接合技术和水密隔舱。比如当时的乌船,“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逐浪,都无畏惧”。可以说,在隋唐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相当发达。

宋代时,朝廷经常派人到福建招募海船和舟师。宋人谢履有诗云:“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泉州所造的海船在宋代已被列为上贡之品。宋人吕颐浩说:“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甚至北方的金人也来请福建人去打造战船。到了元代,泉州成为全国造船中心。宋元时期,泉州有许多造船厂和修理船舶的船坞,主要分布在泉州滨海地区。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队中的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中有一部分就是福建泉州制造的福船。明代册封琉球的封舟也是福船造型。福船建造十分考究,具备抗沉性、快速性、操纵性、稳定性等功能,载重量为500吨。制造封舟的船厂亦在泉州或福州等地。明末清初,活跃于福建沿海的郑芝龙、郑成功所使用的战船也多建造于福建民间。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