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型的现代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几乎接近现役的常规动力巡洋舰。例如,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满载排水量是9900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则超过9000吨。二者都是20世纪80年代同时开始发展的,它们之间除了各种攻击型武器配备上存在差别外,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前者赋予了编队防空作战指挥的功能。这一点在美国CG21巡洋舰与DD21驱逐舰,以及俄罗斯现役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上也体现了出来。
现代驱逐舰就整体而言属于中型水面舰艇,其功能介于巡洋舰和护卫舰之间,排水量也介于两者之间。与巡洋舰相比,驱逐舰作战能力弱,但价格比巡洋舰低;与护卫舰相比,驱逐舰攻防能力全面、威力大、远洋活动能力强,在各国都充当了主力水面战舰的角色。由于排水量适中,它可以有所突出、有所兼顾地装载对海、对空、对潜等多种进攻和防御武器系统。驱逐舰从诞生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它以价格低廉、可以承担广泛的任务而获得各国海军的青睐,如今已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主力战舰。
现代驱逐舰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40多年中,各主要海军国家建造了大量驱逐舰。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驱逐舰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排水量上讲,早期的驱逐舰不过二三百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展到近2000吨,二战之中则出现了3000吨级的驱逐舰。驱逐舰的任务从最初的以反鱼雷艇为主转变为以反潜护卫为主、兼顾多种作战辅助任务,并具备了较强的海战能力;二战之中驱逐舰进一步担负了防空警戒任务。在一战中,美英驱逐舰已经开始使用新兴的水声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装备深水炸弹和防空炮火,开创了现代驱逐舰技术的先河;二战中,美、日等国的驱逐舰开始装备雷达。
二战后,随着战列舰和巡洋舰大量退出历史舞台,驱逐舰因其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倍受各国海军的重视,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海军作战的主力舰种。美、俄、日等海军强国都拥有庞大的驱逐舰群,其他海军诸强也不甘示弱,纷纷把驱逐舰作为水面舰只发展的主要方向。二战以后拥有过驱逐舰的国家超过20个,驱逐舰设计和建造技术为美、俄、英、法等12个国家所掌握。
二战以后驱逐舰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战后头10年,美苏两国大量建造以火炮为攻击武器的驱逐舰,仅苏联的“快速”级就建成75艘,这反映了驱逐舰在当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除美苏外,其他国家也争先恐后开始建造火炮驱逐舰。世界上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是1953年美国建造的“米切尔”号驱逐舰,它的排水量为5200吨,装备“鞑靼人”防空导弹。最早装备反舰和反潜导弹的驱逐舰是美国的“孔茨”号导弹驱逐舰,它于1958年下水。随后,各国将发展的重点都放在了导弹驱逐舰上。现役的驱逐舰几乎都装备了各种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日本是二战以后建造驱逐舰最多的国家之一,位列世界第三;在役驱逐舰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建成了满载排水量高达9485吨的“金刚”级驱逐舰。该舰是以美国“阿利·伯克”级为母型设计的,装备了美国的“宙斯盾”防空作战系统,使日本海上自卫队成为第3个拥有大型驱逐舰和第2个拥有“宙斯盾”舰的海上力量。
驱逐舰是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水面战斗舰种。美国的“阿利·伯克”级、日本的“村雨”级及其改进型“高波”级、法国与意大利的“地平线”级、英国的45型,以及以护卫舰名义发展的德国的124型和西班牙“巴赞”级都是受到全世界关注的新一代水面战斗舰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