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战 字号:
人民海军60载 钢铁长城镇波涛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3 13:14  | 文章来源: 香颂

为了这次庆祝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的海上检阅,中国海军精锐尽出:从苏联购入的四艘自豪级鱼雷驱逐舰;旅顺海军基地的第1潜艇支队;海军航空兵的歼击机和轰炸机群;青岛基地舰队的猎潜艇、快速炮艇、鱼雷快艇以及由东海舰队司令陶勇中将率领的专程从上海赶来的护卫舰“昆明”号。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海上阅兵式结束后,周总理挥毫写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志们,庆祝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长和壮大!希望你们为建立一支更加强大的足以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的海军而奋斗不息!”

1958—1974的16年间,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建造工作经历了中苏交恶、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的反复磨折与考验,终于成为世界上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进入20世纪60年代,接踵而至的中苏交恶、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使得刚刚起步的中国海军事业陷入低谷。苏联顾问团的撤离致使人民海军现代化之路愈发曲折,苏联对中国的核技术封锁给本已艰难的核潜艇研制工作雪上加霜。

1958年6月,聂荣臻元帅以自己的名义亲笔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此时,毛主席的决心是:“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2年苏联撤走了在华的所有原子能专家,随后,三年自然灾害殃及全国,新中国没有力量同时支撑原子弹与核潜艇两项攻关战役。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先搞原子弹,让核潜艇研制工作下马。在聂荣臻的建议下,中央决定在国民经济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保留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动力装置理论研究和实验。1967年6月,“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一大批老同志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核潜艇研制工作不中断,聂帅不顾自身安危,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了一个核潜艇研制工作协调会。聂帅在会上说:“核潜艇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一项关系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工程。任何人也没有资格、没有理由让它半途夭折!”1968年,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到1970年基本建成。7月15日,周总理、聂帅和叶帅顶着“四人帮”的干扰,召开了中央专委会,听取了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的汇报。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终于下水了,开始了紧张的码头安装设备工作。到1971年4月,各项调试工作完毕,并装填了燃料,准备作第一次启动。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核潜艇进行了四个阶段的试验,累计出海20余次,航程6000多海里。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并举行了庄严的军旗授予仪式。从此,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4年打响的西沙海战的胜利使得共和国的领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海。

就在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的1974年,祖国南大门的西沙群岛却极为不平静。1973年冬,南越军舰在我西沙海域野蛮撞毁我国渔船,抓捕我国渔民,并严刑逼供,强迫他们承认西沙群岛是南越领土。中国政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采取先礼后兵、后发制人的方针。1974年1月17日上午,南越军队又悍然侵占了我西沙群岛的金银岛,下午进一步强占了甘泉岛,并公然取下了中国国旗,南越当局的意图已十分明显。1974年1月19日,一场中国海军舰艇部队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同异国海军之间的战斗爆发了。

在这次中国军民誓死保卫西沙群岛的壮烈海战中,处于装备劣势的中国海军,共取得击沉南越海军护航舰1艘、击伤驱逐舰3艘,毙伤其“怒涛”号舰长及以下官兵100余人的战绩。同时,在收复甘泉、珊瑚、金银3岛的登陆作战中,中国军队和民兵还生俘南越军队范文鸿少校以下官兵48人,并使美国驻南越岘港领事馆联络官科什,成了中国军民的阶下囚。当然,为保卫西沙群岛,中国军民也付出了一定代价:中国海军274号艇政委冯松柏等18名官兵英勇牺牲,另有67名参战人员受伤;同时,我389号舰也遭敌军重创。

这次海战使共和国的领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海,从此中国海军树立起了远离大陆作战制胜的信心。从此意义上讲,西沙海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走向南海,保卫和收复祖国神圣的南海诸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远洋破浪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民海军的航迹从祖国的海岸线向大洋深处延伸。

1982年10月12日,中国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取得圆满成功。这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美国《海军学会会报》评论说:“当中国宣布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时,事情已经变得十分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一支以海洋基地具有威慑力量的核大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民海军的航迹从祖国的海岸线向大洋深处逐渐延伸。

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由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北海舰队J121打捞救生船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赴南极洲进行了多学科考察,并在千古冰封的南极洲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海军北海舰队为完成好这次南极科学考察护航及建站任务,在军委海军的领导下,在各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通往南极的航线极为艰险。途中要闯过两个台风生成区,数个岛礁区,“咆哮的西风带”,险恶的德雷克海峡,并要经受南极海域的强大风暴、冰山和浮冰的考验。航渡中,他们及时搜集有关气象资料,预测选择通过德雷克海峡的最佳时刻,为顺利到达南极海域奠定了基础。在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标出了中国第一张民防湾水文底质海图;搜集整理出乔治岛海域水文气象数据700多个,及时准确地进行了气象预报,为顺利建站创造了条件。

在乔治岛上隆重举行的“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上,时任长城站站长的郭琨在讲话中说:“海军官兵是建站的主力军,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没有海军官兵参加,长城站是很难建成的。”

南极护航任务完成两年以后,1986年5月4日至27日,北海舰队组成多兵种、多舰种的海上联合编队,由时任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中将率领,远航西北太平洋海域,首次在远海进行合同作战训练。在回忆这次训练的时候,马辛春中将说:“许多课目我们在图上推演了30年,首次远海训练才得到实际的演练。”尽管上级要求联合编队不要出第二岛链,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马将军还是率领舰队驶出第一岛链。“那里水深都在4000米,没觉得怎样嘛!”马辛春中将如此评价。首次远海合同作战训练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人民海军的训练,已由近海近岸发展到远海的新阶段。

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首次远海合同作战训练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很快又迈出了走向深蓝的步伐。1989年4月8日7时45分,在北纬20°57’的太平洋洋面上,首次代表共和国海军访问美国夏威夷的“郑和”舰,由马辛春中将率领,昂首越过180度子午线,单舰进入西半球。人民海军舰艇首次访问海上强国美国,这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外舆论评价说,中国海军舰艇的蔚蓝色航迹,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也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其意义绝不能仅仅用海里来衡量。

阔步发展

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建立一支与大国地位与形象相称的“大海军”。

1995年,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开始从俄罗斯购入4艘先进的“基洛”级常规潜艇,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常规潜艇,解决了我国的急需。但外购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为免战时受制于人,必须要研制自己的新型潜艇。其实,在引进“基洛”级潜艇的同时,我国自行研制常规潜艇的计划也已启动,这就是后来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宋”级常规潜艇。“宋”级潜艇首艇在1992年开工建造,1994年5月下水,1995年开始进行大量的海上测试。“宋”级改型潜艇从立项到批量生产共经历了十多年,是我国研制时间最长的一型常规潜艇。该级潜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常规潜艇领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常规潜艇的发展之路。

1995年10月19日,人民海军北海舰队在黄海某海域举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电子战贯穿了演习的全过程,舰机协同、编队协同,舰空对抗、潜舰对抗,登陆作战,一场高技术现代海战的缩影呈现在中央军委领导面前。中央领导们在观看完演习后,参加了海上分列式检阅。

1995年黄海联合演习以及海上阅兵式不仅是中国海军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汇报演出,更是中国海上力量转型的里程碑。其中尤以旗舰112“哈尔滨”号的出场意义最为深远,它是人民海军第一代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战舰,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建立一支与大国地位与形象相称的“大海军”,而不仅仅满足于依靠潜艇形成的局部领域的非对称优势。

十年之后的2005年8月18日,中俄两国海军首次在青岛、山东半岛东南海域、胶南琅琊台和潍北地区举行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及海上分列式阅兵。参加中俄海上联合分列式的舰艇并不多,规模也不算大,但却是三大舰队精锐尽出——112“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是北海舰队的旗舰,参加过1995年海上大阅兵;隶属东海舰队的136“杭州”号驱逐舰是20世纪90年代末从俄罗斯引进的四艘现代级的第一艘;168“广州”号导弹驱逐舰以及564“宜昌”号导弹护卫舰来自南海舰队,其中168舰是中国新一代通用型导弹驱逐舰的代表。此外,潜艇舰队的“基洛”级和“宋”级柴电潜艇也赫然在列。

短短十年间,中国海军的发展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美国海军专家奥若克在2005年撰写的美国国会研究署报告中写道:中国在15年内已采购了4艘俄制现代级驱逐舰,建造了5个级别的新型驱逐舰,3个级别的护卫舰。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国家能够做到。

美国海军情报处在“中国海军报告2007”中写到:“近海”对于中国海军到底意味着多远的距离?这可能取决于中国海军在获得必要支援和安全保证前提下向外海派遣作战编队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

2009年1月,由169舰、171舰和826舰组成的海军特混舰队从南海舰队湛江基地启航,出兵索马里,打击武装海盗,履行大国义务,保护过往商船。从湛江港经马六甲海峡,横跨印度洋,全程12000千米。

2009年4月23日。青岛。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公开的国家级海上大阅兵成功举行。

(我刊将在近期“海洋人物”栏目中陆续推出”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重要事件与人物”系列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