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此外,美国在自己建设海上“宙斯盾”舰作战群的同时还积极向盟国销售最新型的“宙斯盾”系统,企图组成庞大的海外“宙斯盾”舰作战群。其中,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将分别有6艘、3艘和3艘“宙斯盾”驱逐舰(部分在建),西班牙和挪威也分别将有6艘和5艘“宙斯盾”护卫舰(分别在建)。这些“宙斯盾”舰已部分服役,虽然有些仍在建造或海试中,但都将在美国“宙斯盾”舰改造计划完成前服役。届时世界上将有接近110艘“宙斯盾”战舰。虽然这些舰都被称为“宙斯盾”舰,但“宙斯盾”舰与“宙斯盾”舰并不完全一样,其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的当数美、日海军的反导型“宙斯盾”(Aegis BMD)巡洋舰、驱逐舰。例如,美海军新服役的“伯克”级“温麦亚”号(DDG108)、“古拉维利”号(DDG107)、“苏托克得尔”号(DDG106)“宙斯盾”驱逐舰,以及日本海上自卫队经过升级改造的“金刚”号(DDG114)“宙斯盾”驱逐舰。
2007年5月,韩国首艘“宙斯盾”驱逐舰——“世宗大王”下水。
当前的“宙斯盾”舰群的改造浪潮
将防空型“宙斯盾”战舰改装为反导型海基防御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工作。一是将“宙斯盾”系统计算机程序升级,使新型的SPY—1型相控阵雷达能探测和跟踪飞行高度更高的、飞行速度更快的弹道导弹,使其具备远程搜索与跟踪能力(LRS&T);二是装备“标准”—3型舰空导弹(目前为“标准”—2A6型),这项工作是在第一项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同时完成这两项工作的“宙斯盾”舰才具备海上反导拦截作战能力。目前的美国反导计划主要是对18艘“宙斯盾”战舰——3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进行反导升级改造。此次防空型“宙斯盾”战舰使用AN/SPY—1D(V)雷达预警,并链接16号数据链,指控系统与舰载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一举击落了高速运行的卫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使用实战武器系统的演习。“宙斯顿”战舰作为发射平台搭载着反导武器在全球各大洋游弋,对于美国控制太空、封锁太空、保卫美利坚的太空利益有重大意义。
加紧在太平洋地区的前沿部署
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宙斯盾”反导系统主要是依据其在该地区的美军海军基地分布及周边弹道导弹威胁形势而进行部署和运用的。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基地主要有本土西海岸的圣迭戈、夏威夷的珍珠港以及在日本的美军横须贺海军基地等。这3道防线配置基本上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战略的总体部署是一致的。从军事技术的观点看,导弹击毁卫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和前苏联早就有这种能力。但从当今国际政治的大趋势看,美国海军这种加强“宙斯顿”战舰反导能力的举动将被视为太空军事化新时代的开始,它将引发新一轮的太空军备竞赛,是一股不祥的寒流。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军基地——日本横须贺军港
珍珠港是美国海军进行反导试验的主要海军基地,也是目前海基反导实力最强的港口。在这里部署有经过3.0E版升级改造的伯克级驱逐舰“ 拉塞尔”号(DDG59)、“保罗·汉密尔顿”号(DDG60)、“侯伯尔”号(DDG70)、“奥坎尼”号(DDG77)等 。此外,在这里部署的“伊利湖”号(CG70)和“皇家港”号(CG73)“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在海上导弹防御试验中充当了先锋舰的角色。“伊利湖”号基本是美国各种级别舰载“宙斯盾”反导系统的试验舰,曾完成了几乎所有的反导试验。
“宙斯盾”战舰群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运用
从美海军“宙斯盾”战舰群的部署可以看出,横须贺和珍珠港基本与美国太平洋防御的3条岛链中的2条重合,而圣迭戈则构成了美国的最后一道防线。美国“宙斯盾”战舰的作战运用基本依托着这3道防线展开,作战运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近海机动,多层拦截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海上为沿海或内地目标增加一层机动式导弹拦截防线,特别是对港口防御非常有效。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关岛、横须贺及冲绳等地区和港口部署有大量的军事力量。而这些海外驻军面临着日益增强的亚太国家的弹道导弹威胁。此外由于美国对日本、韩国等盟友也承诺了军事保护,因此“宙斯盾”舰可以在这些地区目标近海机动,将其与附近可能存在弹道导弹威胁的亚太大陆地区隔离开,并与半岛、岛上部署的“爱国者”PAC—3型防空导弹等末端防御系统构成两层拦截,从而有效保护太平洋上的重点目标。以日本为例,“宙斯盾”系统可以对隔海相望的半岛上或其他国家弹道导弹的中段甚至末段进行海上预警和跟踪、拦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