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南极海洋生物调查是对南极大陆周围的南大洋冰冷海域进行调查。这个区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独特,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又相当肤浅。2007年初,科学家在南极附近海域发现了诸多新物种,其中至少有30种海洋生物在生物学界是全新的。科学家们认为,全球持续升温导致南极冰架崩解,从而改变了极地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也导致了许多以前不曾被人类发现的生物物种出现。南极深海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对南极海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猜测。人们一直认为,南极深海与北极一样,缺乏生物多样性。
有科学家据此认为,南极海域可能是全球所有海洋生物的发源地。甚至有科学家称,南极深海区域是全球海洋生物物种的摇篮,这里存在着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虽然生活在南极海域的生物要耐受寒冷、黑暗和巨大的压力,但是种类繁多远远超出人类原先的预想。
德国汉堡大学的科学家认为,海底生物会沿着南极海底或随着洋流向其他地方输送迁移,因此南极深海很有可能是一个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比如,一种在威德尔海1000米深处发现的有孔微生物,在相对较浅的麦克默多海峡水域也大量存在,表明该物种很可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冰河运动,由浅水区逐渐移居到深海。同时,一些相对较大的甲壳类生物还保留着眼睛,这显然也是一种进化的印迹。
比起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极地区域所经受的气候变化速率更加显著。为了与这里非常恶劣的气候条件相适应,生活在极地的生物的面貌也很独特,也正因为此,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反映相当敏感。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现在亟需全面了解极地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特别是那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目前对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还是很粗浅的。总体上说,对于生活在大陆坡和深海平原的半深海、深海和海渊、底栖动物群,人类几乎可以说是知之甚少。而对那些特别微小的生命体(细菌、古菌、原生生物、病毒、微型浮游生物等),不论它们生活在热液喷口、冷泉或者海山,人类实际上是一无所知。
南极海洋生物调查项目为期5年,旨在帮助公众在2007-2008的国际极地年期间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南极。项目的目标是研究在南极海域生活的生物的进化过程,并且它如何对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同时,研究人员也期望可以根据观察的结果,来预测那里的生物怎样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
北冰洋生物多样性调查
北冰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项国际协作项目,致力于通过一个“三步走”的方式来建立从浅海陆架到深海盆地的北冰洋海冰、水体和洋底生物多样性资源库。这“三步走”包括对现存的数据资料进行编纂、对现有的生物样本进行分类识别,以及重新采集分类学上的缺失和地域性缺失的样本。
@ 北冰洋
北冰洋(Arctic)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为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北冰洋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点。
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 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
北冰洋只有季节性的光照,并且常年有冰层覆盖,因此在这个星球上属于最极端的一个大洋。北冰洋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类型,它们的生活史、生态学和生理学与所处环境的极端季节条件高度适应,这要归功于长年累月的冰雪覆盖以及寒冷的气候给生命生存带来的严酷挑战。
北冰洋也是一个气候变化的效果将被“成倍”地强烈表现
出来的地方。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已经使识别三个主要生境(海冰、水体和洋底)中的生物种类变成了一项紧迫的问题。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对不同水平的海洋生物造成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既针对种群,也针对个体。因此,物种一级的详细信息,就显得在讨论气候变化或人为干扰对生物造成影响和表现形式、效果方面非常关键。而要想了解这些效果,就只能通过对关键物种、群落和及其演替过程的长期观察,才有可能进行甄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