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莫知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数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是,随着环境不断遭受破坏,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污染频发,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自然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更可怕的是,生物物种的消失,不仅仅是单一自然资源的损失,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
南大洋,又称南极海,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也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极洲,南大洋的水域被视为“南极海”,但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大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成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在学术界依旧有人认为依据大洋应有其对应的中洋脊而不承认“南大洋”这一称谓。
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定义南大洋为以南纬60º为界的经度360º内,包围南极洲的海洋,主要有罗斯海、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阿蒙森海,部分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峡以及部分新西兰南部的斯克蒂亚海,面积2032万7千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为17968千米。海洋学家对此定义仍有不少异议,澳大利亚的地图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南的洋面都标注为南大洋,而不是印度洋。
在3000万年前,当南极洲和南美洲分离时,环绕南极洲的洋流才开始出现,因此南大洋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大洋。南极洋流和北方暖水的汇合处,是南大洋的天然边界,南极洋流在新西兰南部维持在南纬60º左右,在大西洋部分,由于强西风带的作用,可到达南纬48º的地方。
南大洋的海水温度在-2℃至10℃之间,洋流围绕南极洲从西向东流,由于极地冰盖和海水之间的温差造成洋流的动力很大,在南纬40º到洋流边界,是地球上最强烈的风带。在冬季,太平洋方向南纬65º以南,大西洋方向南纬55º以南的海洋都被冰封,水面以下的温度都会达到0℃以下,但在南美洲沿岸有的地方,由于来自陆地的暖风,可以保持海岸不封冻。
南大洋的海洋深度在4000到5000米,南极洲南极洋流有21000千米长,是世界上最长的洋流,流量为1亿3千万立方米/秒,等于全世界所有河流流量总合的100倍。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中对南极海域的考察就像大海捞针一样,科学家们从所采集到的数千个样品中发现了许多新物种,以等足类为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