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深海资源勘查高技术平台的重任,几乎贯穿了中国大洋协会三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始终。1994年,在国家综合部门的支持下,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了一艘5000吨级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命名为“大洋一号”。为适应从单一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多种资源的战略转移,2002年又对“大洋一号”船进行现代化的增改装。经过增改装后,“大洋一号”船的性能和勘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成为目前国内一艘现代化的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起,“大洋一号”船先后执行了9个航次的大洋矿产资源勘查和10多次的大陆架勘测及其他调查任务,为中国大洋事业的发展和大陆架划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95年8月,由中国大洋协会支持,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进行深海下潜试验获得成功。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是一套能按预设航线航行的无人无缆系统,适合于小范围的详细观察,能进行6000米深水摄像和拍照,进行海底微地形地貌与剖面测量、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和水下目标搜索,并自动记录各种数据。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的成功深潜,是我国深海高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水下机器人总体设计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是世界上目前存量最多,用途最广的一种大型潜水器,2003~2004年,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进行了“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无人遥控潜水器”的研制工作,并于2004年8月完成了浅海试验。该潜水器的实际设计指标为3500米水深,对海底热液硫化物及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的调查和样品采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深海7000米载人深潜器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主要技术难题已经解决,7000米载人深潜器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使我国的深海调查能力范围覆盖世界99%以上的洋底。
在这一被称为“蓝色圈地”运动的角逐中,海底区域资源争夺的历史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为主导因素的明线发展着;与此同时,一条以制定“游戏规则”,争取话语权的国际海底法律制度确立的过程,似一条暗线勾勒出这场深海博弈的激烈画面。
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在联合国注册登记为先驱投资者,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先驱投资者必须在其成为先驱投资者8年届满时,完成开辟区50%的区域放弃义务。通过11个航次的勘查和大量的研究工作,于1999年3月,我国按时完成了50%的区域放弃,2001年5月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南丹秘书长在北京签订了《勘探合同》,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了中国拥有具有专属勘探权的优先商业开采权的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的法律地位。这也是南丹秘书长在国际海底管理局以外签订的唯一一份合同。
为了体现对“区域”这一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高度关注,维护我国“区域”的权益,我国已全面介入国际海底管理局各级机构的工作。1996年,我国以海底最大投资国的身份成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第一届理事会B组成员;2000年,国际海底管理局改选理事会成员,形势严峻;几个海洋大国都想从A、B两组进入理事会,中国于1996年从B组当选理事国,届满后再次从B组竞选理事国,难度很大。但是由于在开辟区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又成功地从B组当选为理事国。2004年,中国成功当选为理事会A组成员。
近年来,国际海底管理局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往往在大会前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制定,中国大洋协会凭借我国在开辟区所做的实际工作积极参与。中国大洋协会实施的“深海环境基线及其自然变化”(NAVABA)计划,已得到国际海底管理局和所有投资者的赞同,研究成果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准则”的修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制度制订的源头上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
●“九五”期间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深海环境项目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我国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基线及其自然变化(Natural Variability of Baseline Study -NAVABA)”计划。NAVABA计划安排了6个课题,它们分别是大洋环境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研究、中国开辟区海洋生物生态基线研究、中国开辟区化学基线研究、开辟区及邻域物理基线和羽状流研究、中国开辟区地质基线综合评价和研究、现有深海采矿环境影响实验方法和结果的评价。组织实施NAVABA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深海环境数据以及同一时间不同区域深海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对比研究,了解和掌握中国开辟区环境基线的变化规律,为今后采矿实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