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矿产资源 字号:
中国大洋勘探历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9:43  | 文章来源: 香颂

作者:思源

人类一直在利用已掌握的所有手段去探知自然。由于海底勘探开发设备和技术一直是海洋科技领域的重大难题,因此,人类在开发大洋这张履历表上能够填写的内容并不丰富。但是,一方面,海洋勘探者不断证实海底资源的丰富,其能源储量足以使地球上的工厂运转数个世纪,被发现的金属和稀土元素比陆地上的任何地方都丰富;另一方面,这些财富好比在月亮上,因为寻找和获取这些“宝贝”的障碍巨大。不过,经过人类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已经能够控制在水深达6千米之处贯入海底的钻头;在中太平洋的深海采矿船已经能够在离陆地数千千米以外的海洋,冒着风暴,根据千米之下的系缆流动采矿机的位置保持船位……但是,海底勘探开发的过程又是极其艰辛的,比方说,人类必须在黑暗的环境中在每平方厘米具有半吨水那样大的压力下摸索;下潜深海也极为“烧钱”,以1964年在美国诞生的深潜器“阿尔文”号为例,它每下潜一次的费用是8万美元,且工作时间仅为8小时,而谁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下潜工作都会有所收获,也许一个来回的结果只是与一条奇怪的深海鱼打了个照面……

尽管深海勘探如此艰难,但与陆地和近海资源不断枯竭的形势相比,人类深海开发的所有努力都不为过。以中国为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陆地资源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镍、钴、铜、锰的储量分别占世界储量的6%、0.1%、4.9%和1.4%。按照我国2003年消费量计算,国内铜、镍储量只能分别保障15年和25年;到2010年我国对镍、钴、铜、锰四种金属的需求将有40%~60%依赖进口,甚至更高;到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将有21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石油、铁矿、铜矿、铝土矿、镍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洋调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就对一种“特殊黑色卵形体”物质进行世界海域范围内的摸查工作,这种物质就是今天我们称为“多金属结核”的深海矿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深海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方面不断增加投资力度,已经具备了对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资源的矿区申请条件。1991年3月,中国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获得了位于东太平洋1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经过4个航次、共计750天的综合勘查,最终圈定了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的商业性开采矿址。这块相当于我国渤海面积大小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区内水深4900~5400米,在当前预期的回采率条件下,可满足年产干结核300万吨,开采20年的资源需求。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