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矿产资源 字号:
深海“多金属结核富矿区”的喧嚣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9:42  | 文章来源: 香颂

程永寿 陈奎英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天津)

世界洋底约有15%的面积被多金属结核覆盖,其中太平洋约23?106平方千米、印度洋约15?106平方千米、大西洋约8?106平方千米,总储量约3万亿吨。根据世界大洋底的地貌特征和构造位置以及多金属结核丰度、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将世界大洋划分为15个多金属结核富集区,其中太平洋8个,大西洋3个,印度洋4个。

虽然大洋多金属结核早在1868年由A.E.Nordenskiold率领的“索菲娅”号调查船在太平洋探险过程中就偶然被发现过,但第一次认识多金属结核的当属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在进行环球考察期间,发现了世界上大多数海洋都有的多金属结核。1873年2月18日,“挑战者”号在摩洛哥西边的加那利群岛的法罗岛海域(法罗岛西南约300千米处)用拖网采集洋底沉积物样品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类似鹅卵石的硬块。硬块表面颜色呈暗褐色,直径多在1~25厘米不等,重量从几十克到数百克不等。此后“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们又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其他一些海域采集到了类似的黑色硬块。由于这种黑色硬块的主要成分是锰和铁,因此把它正式定名为“锰结核”或“铁锰结核”。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梅罗指出锰结核中除铁、锰金属外,含有的铜、钴、镍、锌、钒和钼等其他多种金属更具有潜在的资源价值,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家们逐渐把锰结核改称为“多金属结核”。

继英国“挑战者”号之后,美国“信天翁”号考察船、瑞典深海探险队等在太平洋得到了大量的多金属结核和结壳资料,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间断性的结核调查仍在进行。但当时,由于发现锰结核的水域较深(4000~5000米),技术条件有限,而且陆地上的高品位矿石足够利用,使人们尚未把多金属结核视作一种潜在的矿产资源看待。所以,多金属结核资源的调查研究受到冷落,这一时期的调查主要是探险性和学术性的。

直到本世纪60年代初,人们认识到多金属结核具有潜在资源价值后,科技界和商业团体才开始考虑开发多金属结核,像铜、钴、镍和锰那样的可开发的资源一样。于是多金属结核的勘探开发工作开始兴起。积极参与多金属结核勘探开发的主要国家有美国、法国、前苏联、日本等。西方国家的政府、财团、国营和私营企业、事业机构纷纷卷入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研究。调查的海域除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外主要是在太平洋海域。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