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气候变化 字号:
监测和预警,一个都不能少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9:38  | 文章来源: 香颂

——我国海洋灾害防御格局

作者:莫知

由大灾害来显著推进预警系统的进步,对人类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反讽

2006年5月16日,首次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全区域演习全面展开。科学家们向30余个潜在的海啸受害国发出了虚拟地震的警报。其实早在1965年,在太平洋就已安装了预警系统,但直到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海啸,国际社会才意识到是时候该对其进行改进了。

这次演习是海啸后的首次大范围演习。演习一开始,位于夏威夷瓦胡岛伊娃海滨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便“哔”声不断,这是对智利海面上一起里氏9.2级地震的模拟警报信号。警报在10分钟之内就从夏威夷预警中心及阿拉斯加州海啸预警中心分别发出。

模拟和真实警报的明显区别在于太平洋预警中心的电话一直没有响。一般来说,警报一经发布,预警中心就会被来自政府和媒体的电话淹没,专家们不得不在监测地震活动情况的同时忙于回答他们的问题。各国政府以最高效率向预警中心发出他们收到警报的回馈,警报通过近12种渠道不断传播,包括气象服务系统、电子邮件和传真等。没有几个国家报告出现问题。

太平洋预警中心还电话通知了个别国家,确认他们是否收到警报。相关内容还发送给了很多没有参与演习的国家。演习期间,美国萨摩亚群岛、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同时做了疏散演习。但大多数参与国都仅做了模拟反应。

我国也积极参加了这次海啸预警演习。演习当天上午10时11分,警报声响起。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接到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发出的海啸警报信息。10时15分,中国海啸紧急警报制作完毕。10时16分至22分,分别向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省人民政府总值班室、海洋厅(局)和海洋预报台等分发海啸警报信息。随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海啸警报,海啸警报信息分发共用时19分钟。约11时,海啸演习圆满结束。据计算,演习中,海啸影响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沿岸的时间约为2小时至4小时,因此接收、预警、分发的整个过程应在30分钟内完成。

不得不承认,是印度洋大海啸使太平洋预警系统有机会得以改进。在印度尼西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国家,均按照太平洋预警中心的标准花费了上百万美元建立起自己的预警中心。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4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6.05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08年的海洋灾害直接损失高于多年平均值。死亡人数远低于多年平均数,其中,1994年是灾害严重年份,死亡人数超过了1000人。

从历史统计来看,我国的海洋灾害十分严重。平常年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数十亿元,严重年份高达上百亿元。1997年的“9711”特大风暴袭击浙江沿海,仅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70多亿元;1999年我国沿海及邻近海域所发生的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达50多亿元,死亡、失踪700多人,翻船沉船60余艘。为了减轻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急需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了提高海况预报能力,必须获得全天时和全天候的海上风场、浪场、流场及风暴潮增水等实时、定量的监测数据,而且要观测周期短、精度高。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