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郝丁
即将出版的《人类生态学》杂志2007年8月号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历史上战争的爆发周期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项由香港大学学者大卫?张领导的研究称“农产品产量随气候变化而上下波动,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替的循环”。
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大部分的中国人。香港大学研究小组收集了这一地区连续的温度变化数据和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数据;他们同时回顾了中国东部从公元1000年到1911年之间的899场战争,做出一份古代中国战争统计数字的表格。研究小组把战争的统计数据与同一时期内北半球连续的温度变化数据作了比较,发现在中国东部发生战争的频率,尤其是南方,能够与气温的变化联系起来——几乎所有战争发生的高峰期和王朝更迭的时间都与气候最冷的阶段相对应。
众所周知,温度的波动直接与农业生产相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比如在中国工业化时代之前,低温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历史上因为气温低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从而引发战争和动乱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每当气候寒冷不利于畜牧业生产、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的时候,都会不得已选择南下掠夺;而气候寒冷的时候农耕地区的粮食生产也会减少,农民们活不下去就会用起义这种方式来改变社会资源的分配。反复如此,形成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动乱。据推测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200—600年)的年平均温度要比现在低2℃~4℃;《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物候约比现在推迟10到15天。这次较长的寒冷期与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动乱岁月相对应。而在香港大学研究小组所研究的年代中,从两宋时期一直到清末(约公元1000—1911年),中国经历了有史料记载以来最长的一次寒冷期。其中北宋末年至南宋中叶的100年间出现了这次寒冷期中第1次明显的降温,这与北宋、辽的灭亡时间相对应;南宋中叶到元朝初年(公元1200—1300年左右)有1个短暂的回暖期;从15世纪开始,气候进一步向干冷方向演进,直到20世纪初气温才有所回升。这最后将近500年的干冷阶段,尤其是在17世纪,形成了中国最近四五千年来年平均气温的最低谷;黄河流域也从1627年到1641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14年的流域性干旱。在这段时间里,明朝农业生产受到了巨大影响,黄河流域灾害不断。连续多年的减产成为引发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因素。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战争就成为了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最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