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六分之一都要归因于格陵兰的冰。科学家通过数学模型模拟的方法对2003年到2008年之间格陵兰地区每年的降雪和融雪展开了研究,在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之后,他们发现,每年格陵兰岛上的融冰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0.46毫米。而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毫米。大约有一半的冰融化掉了,还有一半随着冰川快速地滑入了海洋中。
最近,还有一些角色吸引了全球众多气候专家和新闻媒体的眼球,它们就是一群来自于南极、“前往”赤道附近温暖海域“旅行”的冰山。
由于纯冰的密度大约是每立方米920千克,而海水的密度大约是每立方米1025千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一座冰山只有十分之一的体积露出海面。仅仅通过观察出露海面部分的冰山形状是无法了解其整体面貌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冰山一角”一词的来历。通常,冰山露出海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为1~75米,重约10万~20万吨,现在已知最高的冰山在北大西洋,海面以上部分高168米,大概有一座55层楼那么高。虽然体积巨大,但是这些冰山大多不是静止不动的。纽芬兰附近的一些冰山平均每天在海上漂移17千米。这些冰山基本都起源于格陵兰西部,其内部的温度大概是零下20度到零下15度。
在冰山消融的时候会发出嘶嘶的声响,原因是由于被包裹在冰里面的气泡在巨大的压力下从冰体中“钻”出来,摩擦周围的冰而发出的声响。气泡是在冰山形成的过程中,在由雪变成冰时,原本含在松软的雪中的空气被“锁”在冰里面,而成为了冰的一部分。
这些“冰山旅行者”从南极的北部开始,缓慢地向北漂移。新西兰南岛的居民应该是最早见到这座冰山的人们。目击者说,这些冰山就像是列着整齐队形的“观光团”,从海上往北漂去,“冷眼打量着”陆地。
2009年11月份,人们在南太平洋上的麦夸里岛附近看到了一座500米宽、50米高的冰山,正朝向新西兰的方向漂移。岛上的科学家对其巨大的体积惊诧不已。这座冰山可以说给众多的探险爱好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很多人这辈子是头一次见到冰山,最关键的是观看地点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这景象完全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了。随后,又有人分别在麦夸里岛的东部和西部看到了4座冰山,它们至少都有50米高,大约2千米长。
麦夸里岛海洋观测站的主任Cyril Munro对能够观测到这么大规模的冰山运移感到兴奋不已。观测站里的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寻找新的冰山。而澳大利亚南极局的冰川学家尼尔•杨通过卫星图像在这个区域至少看到了50座冰山。他们在卫星图像中标出了一个冰山群,它们在海面上的分布范围达到了700~1000千米,都随着洋流继续从南向北往赤道附近海域漂去。
从麦夸里岛看到的体积较大的冰山基本都是条状的,这表明它们是近期从大的冰架上崩落下来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随着不断向北漂移以及夏季的来临,海水的“热情”渐渐地将这些冰山融化,变成了上升的海平面的一部分。或许,对于这些冰山来说,在“有生之年”能够前往赤道海域“走一走、看一看”,也算是“三生有幸”吧。
三年前,也有过另外一个冰山“家族”从新西兰南岛的东岸漂过,曾引起过一阵观赏冰山的旅游热潮。海洋学家迈克•威廉姆斯称2009年的这群冰山很可能和三年前的那一群是同样的起源,不同的是,在被洋流载着“踏上”向北运移的旅途之前,这群冰山在冰冷的南极海域停留的时间更长。不过,他并不愿意把全球变暖看作是这次冰山大范围运移的原因,虽然在2006年时,当人们看到海上漂过冰山时,曾经都以为那是一生中都看不到一次的场景。
在所有这些冰山中,从体积上来说,最令人瞩目的是“B-17B”,气象部门专门针对它给居民们发出了船运航行预警。B-17B有将近两个曼哈顿大,面积达到140平方千米,它大约是在十年前从罗斯冰架上崩裂下来的。科研人员对于B-17B以如此之大的体积,从南极向北漂移如此远的距离来到距离澳大利亚1700千米的位置感到惊叹不已,它是在同纬度上所见到的最大的一座冰山,因此又一次被定义为“百年一遇”的事件。越往北走,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B-17B一直在不断地分解,导致该区域“新生”了数百座更小一些的冰山。B-17B在大洋上共漂移了1000多千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