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碳循环 字号:
流动的物质,无止的循环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7:19  | 文章来源: 香颂

渐渐失衡的碳循环

碳循环过程复杂而周密,它保证了生物圈乃至整个地球的平衡发展。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进入21世纪,大气中累积的二氧化碳让人类越发担心,它成为人类头顶挥之不去的“乌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追溯到1771年,那时工业革命尚未蓬勃发展。一个叫做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英国牧师设计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十分精巧的实验,从而找到了碳循环的关键步骤:他将一只老鼠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中,结果老鼠在一段时间之后气绝身亡;用一支蜡烛代替老鼠进行同样的实验,一段时间之后,密封玻璃罩中的蜡烛熄灭了。普里斯特利认为,燃烧过程和动物的呼吸均使空气受到损伤而无法继续支持生命。然而,绿色植物出现后,一切有了转机。普里斯特利将一棵薄荷放进了玻璃罩,和老鼠“共处一室”,这一次老鼠活得很好;同样,有植物在“身边”的蜡烛也继续燃烧、没有熄灭。普里斯特利在重复上述实验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他并不知道为什么。直到10年后,一位荷兰的植物生理学家发现,密封玻璃罩只有在有光照射时,其中的植物才能支持老鼠的继续生存和蜡烛的继续燃烧。

当时的普里斯特利还不知道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关键气体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动物的呼吸和蜡烛的燃烧均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正是氧气支持着燃烧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实验阐述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二氧化碳太多不是好事儿,它会让空气失去支持生命的能力。普里斯特利无法预见未来,他肯定不会想到,21世纪的人类会为二氧化碳发愁。发动汽车、打开电灯、调节游泳池的水温……随便干点儿什么,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比起自然界中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碳的循环交换(比如生物呼吸、尸体腐败与植物光合作用之间的循环),人类额外贡献给大气的二氧化碳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对于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天平,用手指一碰它便会失去平衡。人类活动已使自然受到重创。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已经比普里斯特利的年代高出30%。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曾经带动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它们却因燃烧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成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自然的馈赠——碳吸收池

眼前的状况似乎一团遭,所幸还有自然的无私帮助——它为人类提供了“碳吸收池”,用来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

海洋和陆生植物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两大吸收池。这两大吸收池吸入二氧化碳之后,会留下不同的“痕迹”。陆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之后会释放氧气,因此吸收池附近的氧气浓度会有所升高;并且,植物似乎更乐于吸收那些含有同位素12C的二氧化碳(留下了含13C的二氧化碳),而海水却不具有这个特性。科学家曾预测,由于北半球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业和汽车,那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应该相对较高。可大气样品检测的结果却显示,南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差异比预测值要小——意味着北半球有更大的碳吸收池。利用两个吸收池的不同特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彼得·唐斯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发现,在北半球发挥作用的碳吸收池主要是陆生植物。虽然它们的“胃口”时大时小,每年却平均吞掉20亿吨碳。

碳吸收池对人类非常重要。科学家认为,如果现在大自然抽回“帮助之手”——碳吸收池停止工作,人类可能在2050年之前就遭遇巨大灾难。相反,如果碳吸收池能够继续为人类造福,人类便可为自身争取时间,最终彻底摆脱那些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传统能源。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信,如果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天然的碳吸收池,就可以增强它们的吸碳能力,减小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些碳吸收池就是人类的福祉。科学家不能肯定大自然对人类的拯救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森林等生态系统会不会从“碳吸收池”转变为“碳排放池”,将它们曾经吸收的碳全部吐出来,甚至吐的比吸收的更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生态学者史蒂夫·巴卡拉说:“各种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的一些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也许灾难就在眼前。”事实上,碳吸收池正在发生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生长发生了变化。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植被愈发茂盛,并且生长季延长。北极圈内的土著居民惊奇地发现,那些本来矮小的植物居然长高了。对此,巴卡拉认为原因很简单:你到那个地方去,会感到那里比原来暖和很多。变暖效应会加速植物的生长,使其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阻止进一步变暖——也许是个好消息?事情总需从多个角度来看。变暖同时给了害虫机会,使它们的生长速度加快、更易渡过冬季,于是整个害虫社会渐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89年,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云杉蚜虫大爆发。染病的云杉的枝干变成橙色,黑色的蚜虫蛹附着其上,最终导致大批云杉死亡。专家将这次事件归咎于气候变暖。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生态学者格伦·朱达认为,如果阿拉斯加以目前的预测速率变暖下去,到2090年,该地将实现“白色云杉的零生长”,那意味着北方针叶林将不复存在。可以想象那时的景象:古老的森林中,树木“尸体遍布”,二氧化碳从“尸体”上方飘逸而出……

气候专家的另一个担忧对象是极地的永久冻结带,大量富含碳的有机物被封存其中——碳的估计量约有2000亿吨。千百年来的低温将这些有机物埋葬在坟墓之中。现在,阿拉斯加大学的特里·蔡平却表示,“它们变成了大型定时炸弹”。

海洋这个“碳吸收池”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根据一项由欧盟资助的5年科研项目的调查结果,北大西洋和南极这两大重要的碳吸收池的吸碳能力已急剧下降,目前其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仅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半。另外,海洋中的重要“缓冲剂”——碳酸盐的储备有限,并且更新速度缓慢。在年复一年的吸收过程之后,海洋中的这一“缓冲剂”储备已所剩不多。

      1   2   3   4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