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污染 字号:
北极核污染治理:任重道远(上)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6:59  | 文章来源: 香颂

动物实验表明,父系遭受过的核辐射使子孙致癌的危险性更高。

前苏联从一开始就没有对核废料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像核武器的生产企业、核武器的实验基地及大大小小缺乏安全设施的核电站,所产生的核废料都直接或间接地倾倒至北冰洋。科学家预计:北冰洋大量的核废料将渐渐被白令海、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藻和鱼类等海洋生物所吸收,然后进入食物链,遭受核损害的最终是人类。

1992年9月17日,停泊在俄罗斯科拉半岛码头的一艘退役C级核潜艇上突然不明原因地起火,而工作人员却因疏忽大意、玩忽职守,未能及时发现和上报。等到凄厉的警报声响彻整个码头时,火势已难以控制并发生了大爆炸。核反应堆的防护盖被整个掀掉,放射性尘埃逐渐弥漫开来。反应堆的核废料飞到了码头、岸边以及海水中。直到现在,附近的海滩处还能监测到放射性物质的存在。据专家宣称,这种放射性尘埃要衰减到周围环境危险轻微的程度至少还需要50年~70年的时间。而且核泄漏还可能随着大气的流动,使附近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

科拉半岛的核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核泄漏也对周边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险:芬兰发现芬俄边境地区患白血病的儿童和得乳腺癌的妇女数量大幅增加,就连当地的一些老鼠也发生了变异——成为硕大无比的“硕鼠”;瑞典、挪威的一些边境地区原本葱郁茂密、青翠碧绿的山林,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枯萎和死亡。

放射性核物质是一种致癌物质,在高剂量的情况下,它可以诱发疾病,重则死亡。核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辐射的类型、释放能量的多少、辐射期的长短、辐射影响的器官或组织和受辐射人员的体质(甚至年龄)。对于人类个体,放射性物质在外部对人体的危害要小于其被吸入或者吞咽后的危害。食用遭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扩散,能量持续不断地破坏器官和组织,这种伤害是长期的。高剂量的辐射会阻碍细胞的自我修复并引起细胞死亡。一旦受损细胞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会削弱器官功能。机体受到核辐射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主要来自甲状腺。对核事故后受到低剂量照射的人群研究发现, 该人群的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这是由于核事故后的放射性碘被人体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吸收后极易聚集在甲状腺, 从而引起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根据调查,切尔诺贝利周围地区儿童的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在核电站泄漏事故后明显升高。

当人体接触高剂量的辐射后,辐射影响将在几个小时、几天或数周内呈现出来,包括恶心、呕吐、疲劳、白细胞指数降低,这些影响被称为急性放射综合症,其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辐射的剂量。感染、脱水、或低白细胞计数可能造成死亡,并且在辐射剂量大于100拉德时可能性更大。而如果辐射量达300拉德时可使人在60天内死亡。

此外,核辐射可以诱发遗传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后代细胞分裂能力下降、细胞倍增时间延长、辐射敏感性增加、染色体总数升高、染色体畸变率升高等等。正常人受到核辐射后几年甚至十几年后, 可以造成精子染色体畸变。这种精子染色体异常可以造成流产、新生儿死亡、畸变或其他一些影响。持续性低剂量辐射诱发子代异常的概率要比急性核辐射高的多。动物实验表明,父系遭受过的核辐射使子孙致癌的危险性更高。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