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污染 字号:
北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6:52  | 文章来源: 香颂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不断发展的北极航线对北极沿海和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尤其是近年正在开辟的贯穿挪威和俄罗斯联邦北部海岸的北部航线,以及穿过加拿大北方群岛的“西北航线”。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如石油泄漏等也导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湾附近触礁,1090万加仑的原油泄露。在狂风和海流的推动下,一直扩散到500千米以外的大片海域。这次事故不仅使这片水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也使这一带的居民,特别是渔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使得大量的海洋动物如海象、海豹、海狮和鲸鱼等,以及40多万只本地鸟类和100多万只候鸟遭到了灭顶之灾。

全球与区域层次的北极环境治理

为保护北极地区脆弱的环境,包括北极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进行了积极的活动,达成双边、多边国际公约,并设立国际机构以及召开国际会议,形成了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的北极环境治理机制。

在全球层面,由于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属于全球环境问题的一部分,例如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全球性制度安排都适应于北极地区,例如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京都议定书》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也对包括北极在内的极地冰封地区作了特别的规定,沿海国有权制定和执行非歧视性的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减少和控制船只在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冰封区域对海洋的污染,这种区域内的特别严寒气候和一年中大部分时候冰封的情形对航行造成障碍,而且海洋环境污染可能对生态平衡造成重大的损害。

在区域层面,主要是环北极国家之间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合作。早期主要是针对特定物种保护的国际合作,如1911年签署的《保护毛皮海豹的条约》、1923年的《保护太平洋北部和白令海峡的鱼类的协议》、1973年的《北极熊保护协议》以及1976年的《保护北极候鸟及其生存环境的协议》等。

北极地区正式的、综合性全面环境保护始于1989。根据芬兰政府的倡议,1989年9月20日至26日,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派出代表,召开了第一届“北极环境保护协商会议”,共同探讨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北极环境。1991年环北极八国在芬兰签署《关于保护北极环境的宣言》并制定“北极环境保护战略”(AEPS),标志着北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的正式诞生。

芬兰赫尔辛基景观的乌斯佩斯基教堂,这是北欧最大的东正教教堂。芬兰,虽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北极那样冰天雪地,但她却是出在北极圈内。

为进一步推动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社会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1996年环北极八国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会议,成立北极理事会,集中关注北极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随后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各项活动也纳入其中。北极理事会的关注范围比“北极环境保护战略”更为宽广,在促进北极国家间的合作、协调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手段。北极理事会设立可持续发展、北极监测与评估、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北极污染物行动计划、北极动植物养护、突发事件预防反应共6个工作组。北极理事会的正式成员为环北极八国,同时为原住民团体作为“永久参与者”提供了参与北极事务决策的机会,另外一些非北极地区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被接纳作为观察员参与北极理事会的活动。

1990年8月28日,环北极八国在加拿大的瑞萨鲁特湾市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这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它的成立无疑推动了北极地区的环境合作。目前其成员包括来自十八个国家的科学机构的代表(中国1996年派代表团出席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会议,并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国)。委员会的宗旨是科学、交流与协调,在“和平、科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并指导各国的北极考察活动;针对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组织国际合作计划和研究项目,对北极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及环境等实施有效的保护。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北极气候影响评估》报告是迄今为止关于北极气候变化最全面的研究报告。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