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极地 字号:
南极的资源与资源政治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5:28  | 文章来源: 香颂

 

南极的矿产资源异常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矿种就有220种之多。其中,石油储量约500亿~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3万亿~5万亿立方米,它们广泛分布于南极海域和大陆架之下。经1973年美国试钻探得知,在有些地方如罗斯海大陆架油气的埋藏深度甚至不足百米,而容纳油层的沉积物厚度竟达到3000~4000米。石油实际上还不是南极的能源储存大项,南极最具有代表性的地下资源是南极冰盖和周边海底中含有的固体甲烷。经预测,其埋藏量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燃料(石油+煤炭)的总和,是能够替代石油或煤炭的清洁能源。仅韩国海洋研究院对韩国世宗科考站附近的南极半岛海域探测的固体甲烷量,就相当于韩国300年的天然气消耗量。

南极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位于东南极冰盖之下,储量约为5000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而且是高质量的煤炭,许多煤层直接露出地表。早期南极探险家在露岩区采集标本时经常发现煤并用它来做饭、取暖。南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富铁矿,位于南查尔斯王子山,蕴藏量大得惊人,厚100米的露天铁矿延绵120千米,含铁品位为32.1%,有些区域甚至富达58%,素有“南极铁山”之称,初步估算它的蕴藏量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此外,南极洲还富藏铜、钼、铅、锡、锰、钛、金、银等有色金属矿。

独特环境与南极条约体系共同“保护”下的南极资源

如此富庶的资源为何没有被开采?这要“归功”于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一无二的《南极条约》为人类封存了这个天赐的宝库。

首先,环绕南极洲的地球西风带推动南大洋的狂风巨浪日夜咆哮不息,顺利横穿十分不易。除此以外,南大洋上还飘荡着大约20万座冰山,平均每个冰山的重量约10万吨,都可称得上是海上的隐形杀手,所以平安到达南极要颇费一番周折。要想登上南极大陆,还有超级飓风等着你。南极是世界上风最强和最多的大陆,最大风速相当于12级风的3倍,达100米/秒。南极洲还是地球寒极,据俄罗斯科考站的观测,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9.6℃,所以远古时期,南极大陆压根就没有过人类涉足,直到今天南极大陆仍是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

其次,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南极的地缘政治也因此而不同。北极地区的陆地和岛屿全都“名花有主”,很早就分别归属于美、俄等环北极国家,而南极大陆1821年才被发现, 1908年之前,从未有任何国家提出主权要求。1908年以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挪威、智利和阿根廷根据先占原则和扇形原则相继提出主权要求,但这些主权要求并没有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美、苏(俄)等大国的承认,美俄均声明保留其在南极的权利。到上个世纪40年代,南极洲争夺战越来越激烈,甚至一度发生国家间的武装冲突。1952年1月30日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南极半岛霍普湾地域差点擦枪走火,此后各国争来争去,不得不走向妥协,美国提出签订一纸冻结主权要求的协议。1959年12月1日,上述七国加上苏联、比利时、南非、日本和挪威共12国签署了《南极条约》,规定冻结南极主权要求、南极非军事化非核化以及南极只用于科学目的的原则,至此南极纷争告一段落。

南极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各国目光,《南极条约》并没有削弱各国南极活动的“高涨热情”。南极考察活动虽然不排除其科学目的,但事实上也强化了在南极的政治存在。例如,美国总统颁布的1970年第71号和1971年第318号总统备忘录都重申保持美国南极影响的重要性;有关国家围绕南纬60°地区内某些岛屿的归属问题仍时有争吵。1978年,一个名叫帕尔马的阿根廷小孩在南极诞生,马上被宣布为阿国公民,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在为领土权力制造根据。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联合国海洋法的大讨论彻底唤醒了国际社会的资源意识,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南极地区发现特大油气田的消息更是让人们为之兴奋。《南极条约》冻结领土主权要求的原则面临挑战,因为条约规定有效期30年,在有效期内南极资源可能不被触动,但一旦条约“失效”又会如何呢?为了解决这一尖锐问题,第二届南极条约特别协商会议经过整整6年的争吵,于1988年签署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但因为分歧太大,许多国家拒绝批准,该条约直到今天也没能生效。南极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最后经过反复磋商,于1991年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决定50年之内(也就是2041年之前)禁止南极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南极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南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破坏将极难恢复。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