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田小明
今年1月27日,胡锦涛主席致电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祝贺他们胜利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亲历了这次考察艰难的历程,目睹了考察队员们为昆仑站建设付出的艰苦努力。
艰难破冰
2008年11月17日,雪龙船穿过浮冰区,到达距离中山站57千米的普里兹湾固定海冰外缘,开始破冰。对于刚刚从痛苦的西风带出来的队员来说,到达平静的极区海域是件很幸福的事,这里天蓝冰阔,队员们都喜欢站在船舷边拍照,看雪龙破冰,看企鹅来船边围观雪龙船。
没有人意识到,这次考察的艰辛将从破冰开始。
17日,考察队通知在中山站上的越冬队员探索从熊猫码头到雪龙船的冰情,同时,直九直升机起飞,杨惠根领队、秦为稼副领队、船长王建忠等探查冰情,我也随机前往。从飞机上看,在雪龙船与中山站之间的冰面,有两座巨大的冰山,还有五六条高低不平的冰脊,冰脊中间是由起伏不定的冰层组成的乱冰,杂乱无章。杨惠根领队多次来过南极,从他们交谈的语气与脸色上,我能感觉得到冰情比他们预想的要严重,问题首先是那六七道冰脊。就在冰面,他们商量后确定了前进路线——冰脊太长无法绕开,只能坚决破掉,最终到达距离中山站较近的地方,理想的距离应该是船上的输油管能与站上的输油管对接。
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南极冰面。当天晚上,雪龙船开始破冰作业。说是晚上,其实是一片明亮,南极的极昼已经来了。那晚,我关了窗子,在轰隆隆的破冰声中,还梦到了我还上小学的孩子。第二天一早起床,赶紧跑到驾驶室去看,才发现雪龙船一夜的工作,竟然只前进了约2000米。而船后面一大块的海冰,都在雪龙船的挤压下破成碎片。船长王建忠说,这么厚的冰没法直接破,只能把开口切得大一些,要不船就夹住了。
就这样,雪龙船像在画椭圆一样,一点点向冰脊靠近。雪龙船每倒车300米,就向冰脊冲击一次。巨大的冰面在船体的重压下,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航道中,巨大的冰块在船体的挤压下翻转过来,露出微生物侵蚀过的暗黄色的底部。在驾驶室,我记录了一组数字: 216米,219米,160米,298米,43米,52米,46米,136米,100米,185米,140米,115米,37米,55米,18米。这些数字是船每冲击一次前进的距离,是从19日12点到晚上6:30分 雪龙船冲击冰脊的完整记录,整整6个半小时,雪龙船只前进了1200米。20日更加困难,每次前进的距离一直徘徊在30米左右。船员一个班次4个小时也只前进不到130米。22日一整天的数字为323米。22日,一场大雪又给雪龙船破冰增加了困难,24日一天仅仅前进了60米!
11月24日下午,距离中山站约40千米处的雪龙船受到冰坝阻碍,困在了冰面,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冰情的严重性超出了想象。25日,一支由11人组成的探冰队在考察队内陆队队长夏立民和船长王建忠的带领下下到冰面,雪龙船四周是层层叠叠起伏的乱冰,每一层约有1米厚,呈无规则分布。一些呈现出蓝色约1米厚的冰块夹杂在白色冰块之间,从冰缝看下去,发出蓝幽幽的光。冰层之间缝隙并不是很大,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人踏上去,很容易陷进去,探冰队几乎每个人都有被陷的经历。在冰面接连摔倒了五六次。我们一行前进到船艏方向约400米,情况大体同船周围相同。不过还有两道冰脊远远超出乱冰的高度,约400米后,则是相对开阔的冰面。
考察队还又派出钻探队下到冰面,用冰钻钻透冰面了解冰的厚度与组成。他们在船右舷方向和前方约150米处相对平坦的冰面各打一钻,结果显示,冰面厚度为4米至5米,分为4至5层,有1到2层为蓝色冰。他们认为,白色的是海冰,蓝色的是内陆冰。这一组数字与雷达监测结果相同。
雪龙船还在坚持,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2月初。细细算来,由于冰情的原因,考察队共比计划的卸货时间晚了12天,这无疑给内陆队挺进冰穹A增加了困难。因为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特殊的环境给考察队建站的作业窗口只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而这宝贵的2个月,平均气温也是近零下40度。之后,随着冬季的到来,那时的气温将骤然下降。监测结果显示,那里冬季最低可达零下86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