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极地 字号:
日趋复杂的北极生态困境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4:34  | 文章来源: 香颂

与南极地区的天高地远相比,北极地区更具“现时利益”,生态环境问题治理起来也就更复杂、更困难。

现有的北极环境治理合作框架存在明显缺陷。首先,与南极条约相比,南极条约是一项综合有效的地区环境保护体系。由于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独立的、远离各国主权要求范围之内的大陆,冻结主权是最有效地解决南极问题的方法,国家间也容易达成采取一致步骤共同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和科学合作的协议。其最初目标就锁定在了首先要维持南极地区被用作科学调查,确保仅仅被用作和平目的,其次才是环境保护和保护生物资源。而北极地区除了公海之外都被环北极八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所占据,在国家利益面前,北极地区主权归属问题已让这几个国家吵得不可开胶,冻结主权、共同开发北极,这一基本前提就很难实现。因为世界各大工业化国家大多位于北半球,地理上非常接近;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融化和气候变化,环北极地区出现了最直接的国家利益,比如北极新航道的显现,在该地区勘探到大量的自然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该地区航海业的良好发展前景等等。与南极地区的天高地远相比,北极地区更具“现时利益”,生态环境问题治理起来也就更复杂、更困难。

显然,北极地区目前既没有一套像南极一样综合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已有的一些协议和合作框架的约束力也不够“硬”,约束力和执行力都较弱。在已有的北极生态环境领域的协议当中,执行最到位、约束力较强的只有1973年签署的《北极熊保护协议》,除此之外,其他保护北极生物和环境的条约的实施都没有得到保障,执行效果也不佳。根据芬兰政府的倡议,北极八国于1989年9月20至26日召开了第一届“北极环境保护协商会议”来共同探讨通过相互合作来保护和治理北极生态环境,并于1991年在芬兰诞生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AEPS),该战略标志着北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的正式诞生;为了进一步规划管理北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推动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社会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北极八国于199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成立了北极理事会,并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也纳入其中管理,至此,北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领域才有了专门的国际机构。

      1   2   3   4   5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