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有5种海龟会在沿岸海域及南中国海出现,它们分别是绿海龟(Chelonia mydas)、蠵龟(Caretta caretta)、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及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在这5种海龟中,以绿海龟的数量为最多;而仅有绿海龟、蠵龟及玳瑁会在我国沿海的沙滩上产卵。然而根据估算,从1959年至今,在南中国海至少有10万只海龟被捕杀,整个南海的成年绿海龟剩下不到2000只。在中国,现今海龟的存量不容乐观。目前,全球的海龟总量呈直线下降趋势,中国5个品种的海龟均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威胁海龟生存的主要5种因素是:渔业附获、直接捕食、沿海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疾病与全球变暖等。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温度再上升1℃,将使得一些海滩的雄性海龟无法出生,现在数量已经占优势地位的雌性海龟将成为海龟家族中的全部;温度再上升3℃将导致稚海龟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以及可筑巢海滩数量的下降。此外,海龟寿命长、性成熟晚的生理学特性也是海龟族群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绿海龟需要20年、玳瑁需要30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如此长的性成熟期使得海龟数量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挽救海龟的行动中,中国是一个极为有力的参与者。2008年1月‘国际海龟生物学及养护大会’在墨西哥洛雷托召开。在会后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海龟专家组会议’上,有关中国海龟保护的问题被单列为一个专题。”
国际上非常重视对海龟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成立了海龟专家小组,制定了许多国际公约,设立了众多海龟网站,还成立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并经常召开一些与海龟保护有关的国际会议。
在挽救海龟的行动中,中国是一个极为有力的参与者。自1979年起,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法规、文件,为海龟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同时,大力开展了海龟资源普查,建立海龟保护区,并将海龟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配合保护区建设,并减少海龟捕杀,农业部还组织制定《中国海龟保护行动计划》,统一协调我国海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多次组织实施海龟保护执法行动,打击违法利用,采取资源保护与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开展海龟的驯养和繁殖工作。
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国际濒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龟及其产卵繁殖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位于广东省大亚湾与红海龟交界处,稔平半岛最南端的大星山南麓,地理位置为:北纬22°33'15"~22°33'20",东经114°52'50"~114°54'33",是我国大陆18000千米海岸线上海龟最后的产床,于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地湿地名录》。十多年来,共保护海龟蛋近7万枚,孵化稚龟约6万只,放流幼龟5万只,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生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保护区每年组织惠东港社区中、小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关注海龟面临的危险处境,自觉得保护海龟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并专门设立“海龟环保奖学金”,让孩子们加入到保护海龟的行列中来。
为挽救海龟,2006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印度洋及东南亚地区23个国家在泰国联合发起一场保护海龟的活动,并将2006年定为“国际海龟年”。中国政府在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大型的宣传和海龟放流活动。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海洋馆或水族馆通过图片展示、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集中开展海龟科普宣传活动,向大众普及海龟知识。2008年1月“国际海龟生物学及养护大会”在墨西哥洛雷托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的1000余位专家及环境保护工作者、社会团体的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在本次海龟保护大会上,亚洲地区的专家召开的小型研讨会,讨论了中国海龟的保护问题,建议中国加强海龟保护力度。在会后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海龟专家组会议”上,有关中国海龟保护的问题被单列为一个专题。2008年8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地区性龟类保护协议签约会”有30多个国家的官方代表团出席,代表们讨论了一项涉及24个项目领域的保护和文字处理计划的执行,并重点进行了个案研究,包括沿海开发问题、渔业与海龟的相互关系、印度的大型项目和印度尼西亚的金枪鱼延绳钓鱼业。在这次会议上,地区性龟类保护协议的签约国已经达到28个,随着国际合作的展开,监控和保护工作都将更加有效。
全球海龟资源枯竭,目前迫切需要保护和恢复。加强生态研究和推广保育宣导、在正确的栖息地与族群保护措施的执行下,才能有效拯救灭绝中的海龟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