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健康的珊瑚生态系统。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海水温度的不断增高,对这一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导致大片的珊瑚发生了白化。根据现今的研究结果,很明显,气候变化是一种对珊瑚和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微小植物的致命杀手。而珊瑚的白化现象一般都会在一些与珊瑚共生的藻类消失后发生。持续的高温超过了依附于珊瑚的微小藻类的容受程度,使它们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大批大批地死亡,紧随其后的就是珊瑚发生了白化,裸露出原本被掩藏的钙质骨架,直至死亡。
不过目前研究人员对导致珊瑚大规模死亡的海水温度水平和模式尚不甚明了。2002年的时候,人们曾目睹了大堡礁最大规模的白化事件,据估计有60%~95%的珊瑚遭受了影响,不过现在看来,大多数的珊瑚礁都已经恢复了原貌。同样,历史上全球的气温也曾经发生过升高现象,但是珊瑚也都存活下来了。
因此有的科学家相信,即使发生了全球性的气候和温度变化事件,大堡礁也不大可能危在旦夕。他们猜测,全球的温度变化将在本世纪末达到稳定状态,而大堡礁即使受损,也会在下个世纪重新恢复原貌。最坏的情况下,也只用大约500年的时间,就会在适应于温水生长的珊瑚成规模生活后,出现一个新的大堡礁。
大堡礁的历史
大堡礁拥有着既漫长有多样的历史。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珊瑚是由生长在“前辈”遗骸上的活体珊瑚构成的,而珊瑚礁的形成,都归功于珊瑚的“前辈”们。世世代代的珊瑚在死后,用它们的钙质骨骼为后代建造起舒适的栖居地。大堡礁也是这样。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海域的珊瑚虫,用微细的身躯渐渐地建筑起令人类叹服的伟大自然胜境。
大堡礁是一个极其古老、庞大的生命聚居体,它已经度过了2千万年的光阴,无以计数的珊瑚早已筑起了一座无以伦比的巨大“石墙”,在这座墙上,生长着各式各样的生命体,有珊瑚、藻类、海葵、海绵、鱼类、蠕虫类、海星、海龟、海蛇和其他出乎想象的数千种植物和动物,它们组成了大堡礁令人称奇的生命王国。而当大堡礁最终被人类发现,甚至被“占有”之后,它的历史才开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虽然目前已经找不到任何存世的证据了,但是早在很久以前,人类就与大堡礁发生了亲密的接触。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大约4万年前,土著居民就开始在澳大利亚生活,他们的家园遍布这块大陆的大部分陆地。长久以来,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峡的岛民就驾船航行在穿插于岛屿之间的海域中,并在珊瑚礁区域的水域里捕鱼和狩猎。
那时候,大堡礁地区干旱严重,特别是在冰川活动期,有大片的海岸平原露出海面,海平面的高度要比现在小100多米。
大堡礁的发现史
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更多的有关早期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欧洲人活动的信息。几乎从最开始起,就有了见到大堡礁的人记录下来的手写稿传世。北昆士兰大概是澳大利亚大陆最早被欧洲人发现的一部分,但却是最晚被占据的地方。
目前,大多数人都相信澳大利亚东岸最早是在1522年被一个葡萄牙的探险队所发现,这支探险队很可能是由克里斯托弗•德•门东卡领导的。16世纪时,门东卡作为一名航海家和政治家,在东南亚一带非常活跃。大约在1606年3月,威廉姆•简士驾驶“杜伊夫根”号船航海,绘制了约克半岛角西岸的海图,开启了荷兰人在澳大利亚海域为期40年的海上探险活动。后来,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在沿着今天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海岸从东向西航海时发现了托勒斯海峡中分布的岛屿。
最早有效记载了大堡礁的是法国人。1768年6月6日,路易•德•布干维尔率领两艘帆船“拉•波德尤斯”号和“埃托瓦勒”号从东部抵达澳大利亚,偶然遇到了库克镇附近的布干维尔岛礁。由于在广海遭遇了险恶的风浪,以及食物短缺等麻烦,他们不得不沿着新几内亚的北岸向北转向亚洲,因而错过了澳大利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