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其他生物 字号:
鲥鱼顺时而往返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9:10  | 文章来源: 香颂

鱼中之王

鲥鱼肉白细嫩,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誉,将它与太湖银鱼、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鱼。鲥鱼甚至被誉为鱼中之王。苏东坡盛赞鲥鱼:“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种风味胜鲈鱼。”既道出了吃鲥鱼的季节,又盛赞其味美,甚至超过了松江鲈鱼。王安石的《后元丰行》中写道:“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清代谢塘更是写下了《鲥鱼》:“网得西施国色香,诗云南国有佳人。朝潮拍岸鳞浮玉,夜月寒光尾掉银。长恨黄梅催盛夏,难寻白雪继阳春。维时其矣文无赘,旨酒端宜式燕宾。”黄钺在《食鲥鱼》中赞美道:“风定扁舟两桨飞,雨余新水一江肥。银鳞网出心先醉,便为鲥鱼也会归。”东汉时期有一名士叫做严子陵。当光武帝刘秀派人来请他入朝为官时,他竟因舍不得家乡的鲥鱼而拒绝了。据说富阳地区的鲥鱼尤以唇有红点者为上品,相传是严子陵用朱笔点过的。

味美在鳞

鲥鱼的鳞片与皮肤之间脂肪丰富,故味道鲜美。不仅人喜欢鳞,鲥鱼本身也对它的鳞爱护有加:身体一旦触碰到网,它就不再作任何挣扎,束手被擒,因为怕鳞被擦掉。苏东坡称其为“惜鳞鱼”。《本草纲目》:“腹下有三角硬鳞如甲,其肪亦在鳞甲中,自甚惜之。其性浮游,渔人以丝网沉水数寸取之,一丝挂鳞,即不复动。”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云:“取鲥鱼以泼生钓,以轻丝为之,往来游,则不损其鳞。”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中说:“鲥鱼味美在皮鳞之交,故食不去鳞,而出富阳者尤美。此东坡有鲥鱼多骨之恨也。”吃鲥鱼时是不去鳞的。带着银白色鳞片的鲥鱼,以清蒸为最佳。《遵生八笺》中记载了古人蒸鲥鱼的方法:“鲥鱼去肠不去鳞,用布拭去血水,放荡锣内,以花椒砂仁酱擂碎,水洒葱拌匀其味,和蒸去鳞供食。”吃的时候也很讲究,肉和鳞要分着吃,吃其原汁原味。先把厚厚的鱼鳞和鱼肉整齐分离,再分割成若干块。分割时要用木筷,避免鱼肉沾染了金属气味。鲥鱼脂肪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胆固醇有很大作用,还能预防血管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

刺多速腐

鲥鱼再好,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其肌肉间小刺太多,吃时有点麻烦;而且它很娇气,一离水很快就会死,肉还很容易腐烂变质。《本草纲目》中说:“鲥,形秀而扁,微似鲂而长,白色如银,肉中多细刺如毛,其子甚细腻。”苏东坡虽盛赞鲥鱼,却也嫌它刺多。张爱玲曾提到人生的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为鲥扰民

鲥鱼在明代就被列为皇家贡品,到了清代更成为满汉全席的主角。明代何景明在《鲥鱼诗》中写道:“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庐橘未应先。”鲥鱼在五月便已送到京城。明代于慎行在《赐鲜鲥鱼》中写道:“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由于鲥鱼容易腐烂、不能久存,为了及时将其送达京城长安,必须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清代诗人沈名荪为此写道:“百千中能选几尾,每尾鱼装银色铝。钲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县官骑马鞠躬立,打叠蛋酒俱冰汤。”这首诗生动地写出了为京城送鲥鱼时劳民扰民的景象。捕捞鲥鱼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清代吴嘉纪写下《打鲥鱼》:“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今岁鲥鱼偏不早。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冰镇箬护付飞骑。”鱼网尚未放下,官员们已备好马匹去送。在富阳地区,由于鲥鱼每年春夏之交由海入钱塘江,到桐庐县子陵滩一带产卵,于是人们竞相捕捞用作贡品。《沂阳日记》记载了明代进士韩苑洛的故事,道出百姓的疾苦:“韩苑洛性刚直,初举进士,值刘瑾乱政……后因富阳县产茶与鲥鱼二物,皆入贡,采取时民不胜其劳扰,公(即指韩苑洛,时任浙江按察佥事)目击其患,作歌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至仁,此地独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颓?富阳江何日枯?山颓茶亦死,江枯鱼亦无。山不颓,江不枯,吾民何日苏?’”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