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其他生物 字号:
鲥鱼顺时而往返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9:10  | 文章来源: 香颂

撰文/陈万青

“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种风味胜鲈鱼。”

——苏轼

鲥鱼体长而侧扁,鳞大而薄。常见个体重1~1.5千克,最大者重3.5~4千克。吻尖,口大,口裂斜而上翘。体背暗绿,腹面银白。鲥鱼是江海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海洋,生殖期溯河而上,在江河中、下游产卵。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鲥鱼丰腴肥硕,含脂量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在分类学上,鲥鱼属鲱形目、鲱科、鲥属。

准时往返

每年春末夏初(4—6月),鲥鱼成群结队,怀着满腹的希望,浩浩荡荡地由海入江,溯河而上,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产卵繁殖;繁殖期过后,它们便返回大海。年年如此,非常准时,因而得名“鲥鱼”。《丹徒县志》云:“鲥本海鱼,季春出扬子江中,游至汉阳生子化鱼而复还海。”明代黄省曾的《养鱼经》中说:“鲥鱼盛于四月,鳞白如银,其味甘美,多骨而速腐,广州谓之三鯠之鱼。” 明代冯时可的《雨航杂录》则记载:“箭鱼即鲥鱼也。腹下细骨如箭簇,首夏以时至而得名……广州谓之三鯬之鱼。”明、清两代鲥鱼又有箭鱼、三鯬、三鯠之称。在珠江下游,每年从初夏起,有三次大群鲥鱼游来。“三次来”也常说成“三来”,所以鲥鱼有三鯠之称。按广州话,“三鯠”和“三黎”的发音相似,因此时间久了鲥鱼也就被称为“三鯬”了。清代全祖望的《说鲥》中说:“谚曰:‘三鯬不上铜鼓滩。’谓粤鲥不过浔州也。”浔州在明代改为府,相当今广西的平南、贵县。《本草纲目》云:“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江东独盛。”古代鲥鱼产地位于长江中下游,主要有浙江的宁波、余姚、富阳等。当然,各地的渔汛期并不相同:广东俗语称“夏三鯬”,即为夏季;江西是端午吃鲥鱼;江苏江阴一带是谷雨吃鲥鱼;钱塘江是立夏至端午之间;安徽则是“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按照渔民的说法,三鯬最肥美的时间,不过四五十天。鲥鱼洄游入海之后,脂肪甚少,就不再好吃了。

鲥鱼在古代有当魱、鯦、箭鱼等异称。《尔雅•释鱼》:“鯦,当魱。”郭璞注:“海鱼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尺者为当魱。”《宁波府志》:“箭鱼即江湖鲥鱼,海出者最大,甘美异常,腹下细骨如箭镞,俗名箭鱼。味甘在皮鳞之交。”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