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其他生物 字号:
水下之“蛇”——鳗鲡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9:08  | 文章来源: 香颂

明代杨慎的《异鱼图赞》中说:“海鳗江鲡,善攻岸埼,又善升水,水居畏之。既愈人屙,复裨牛肥,驱蠹如扫,兹功亦奇。”鳗鲡既能治病,又可用作牲畜饲料,但其驱虫之效显然言过其实了。鳗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上等食用鱼。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主治风湿、骨痛、体虚、结核等病。苏颂曰:“鱼虽有毒,以五味煮羹,能补虚损及久病劳瘵。”李时珍曰:“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耳,与蛇同类,故主治近之。”日华曰:“治恶疮,女人阴疮虫痒,治传尸疰气劳损,暖腰膝,起阳。”《稽神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瓜村有渔人妻得劳廋疾,转相传染,死者数人。或云取病者生钉棺中弃之,其病可绝。顷之,其女病,即生钉棺中,流之于江。至金山,有渔人见而异之,引之至岸,开视之,见女子犹活,因取置渔舍中,多得鳗鱼以食之。久之病愈,遂为渔人之妻。”这是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同时反映了鳗鲡的医疗价值。

清代李调元在《然犀志》中曰:“鳗鲡……往往随潮陟山。人知之,布灰于路。体粘灰则涩不能行,乃击杀之。”《山阴县志》中说:“鳗大者为箭鳗,八月最肥,俗呼为风鳗。”能上山者是芦鳗,也叫花鳗鲡,长者可达2米,重30~35千克,俗称鳝王。花鳗鲡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色灰褐,具不定形黑褐色斑。性凶猛,以鱼、贝甚至蛇为食,分布于东海及长江以南各水域。每年三至九月,花鳗鲡会在山涧溪流和水库乱石洞中穴居,十至十一月降河洄游。福建称之为“溪滑”。花鳗鲡肉质极为鲜美,是珍贵的食用鱼,可用作滋补,与川芎炖食,可治头晕、头痛等。清代的《仙游县志》中写道:“芦鳗,有两耳,身有花纹。伏深潭中,夜则上山食芦笋,形短而肥。土人以灰掺土,俟下山擒之。冬则以杨梅枝为篮取之。”

古人对鳗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古今图书集成》中写道:“孙思邈曰:大温;陈士良曰:寒;寇宗奭曰:动风;吴瑞曰:腹下有黑斑者毒甚,与银杏同食患软风;汪机曰:小者可食,重四五斤及水行昂头者不可食,尝见舟人食之,七口皆死;李时珍曰:按《夷坚续志》云,四目者杀人,昔有白点无鳃者不可食,妊娠食之,令胎有疾。”吃鳗鲡会中毒而死的说法并无根据。事实上,鳗鲡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受欢迎。

《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大盘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代徐浩之‘深泉鳗井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相传云黄巢曾以剑弗之。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