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陈万青
鳗鲡体圆,长如蛇,尾部稍侧扁,长可达60厘米。口大而阔,齿钝圆、锥状。体呈暗褐或灰黑,侧面微绿,腹面银白。体粘滑多脂,细鳞埋于皮下,排列如席状,不易被发现。在生物分类学上,鳗鲡属辐鳍鱼纲、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
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一书中,就有“鳗鲡”一称:“鳗,鳗鱼也。鱼,曼声。鲡,鲡鱼也。鱼,丽声。”段玉裁注:“此即今人谓鳗为鳗鲡之字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白鳝,蛇鱼,干者名风鳗。鳗鲡,其状如蛇,背有肉鬣连尾,无鳞有舌,腹白。大者长数尺,脂膏最多。”宋代陆佃的《埤雅•释鱼》:“鳗无鳞甲,白腹,似鳝而大,青色。焚其烟气辟蠹。有雄无雌,以影漫鳢而生子。《赵辟公杂说》云:‘凡聒抱者鸻鹬鹊雀也,影抱者龟鳖鼋也。有鳗鲡者,以影漫于鳢鱼,则其子皆附鳢之髻鬣而生,故谓之鳗鲡。一曰鲇亦产鳗,盖其乳子三分之二为鲇,其一鳗也。’”古人认为,鳗鲡只有雄性而无雌性,生殖时是靠影子漫在鳢鱼身上,精子附在鳢鱼的鳍上才行;又说鲇鱼也产鳗鲡,其子三分之二为鲇鱼,三分之一为鳗鲡。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过去,人们对鳗鲡的生殖情况没有搞清楚。鳗鲡在海中生殖。每年秋末冬初,性成熟的鳗鲡在河口聚集成群,然后一起游向海洋,在北纬20°~28°,400~500米深处产卵。一尾鳗鲡的怀卵量可达1500万粒。幼鳗形似柳叶,称“柳叶鳗”,江浙一带俗称“线鳗”。明代的《山阴县志》中说:“线鳗,鳗之初生者。长数寸,莹白如线。……清明后十日有之。”柳叶鳗味道鲜美,是重要的捕捞对象。幼鳗期长可达三年,变态后则溯河到淡水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