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其他生物 字号:
出网银刀乱——银鱼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8:47  | 文章来源: 香颂

由于银鱼体细长而圆,细嫩而透明,非常可爱,历来受到人们的赏识。明代黄省曾《鱼经》中写到:“银鱼其形纤细,明莹如银,太湖之人多以鬻焉,长者不过三寸。”据《太湖备考》记载,自吴越春秋时期,太湖中的就盛产银鱼。太湖银鱼有4种,如太湖短吻银鱼、大银鱼等。自清康熙年间,太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与鲚、白虾并列为太湖三宝。银鱼可炸、可炒、可蒸、可汤,吃法很多。除鲜食外更多的是晒成鱼干外销,称“燕干”。银鱼干的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达72%,脂肪13%。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中记载:“银鱼身圆如箸(即筷子),洁白无鳞,目两点黑,形如面条而纯白色。”明代廖文英《正字通·鱼部》中说:“银鱼形如残,海中出者曰龙头鱼,福州一种曰水晶鱼。”明代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中说:“银鱼,口尖身锐,莹白如银条。”这些文章都描绘了银鱼细嫩透明,色泽如银的特点。 唐代杜甫《白小》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靖州之俗,凶事不食酒肉,以鱼为蔬,名鱼菜)。入肆(商店)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一作舍)卵。尽取意何如。”二寸小鱼,各分一命。虽为水族,视如菜蔬。进入商店,如银花纷乱;倒入箱中,似雪片飞舞。犹如拾卵,尽取会有何感想?古人还喻银鱼为银刀。宋代苏轼《赠孙莘老七绝》中这样描写:“今日骆驼桥下泊,姿看修网出银刀。”宋代杨万里《垂虹亭观打鱼斫鲙》的诗:“一声磔磔(象声词)鸣榔起,惊出银刀跃玉泉。”这些文章描写的也十分生动。

吴王馀脍

银鱼在晋代曾称吴王馀脍,源于神话传说。清代历荃原《事物异名录·水族部》说:“《本草》:银鱼一名王馀鱼,出苏淞浙江。”又《养鱼经》:“残鱼状如银鱼而大,冬月带子者,谓之挨水啸。”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说:“江东名馀脍者,昔吴王阖闾江行,食脍有馀。因弃中流,化悉为鱼。”脍指切细的鱼肉。阖闾,音he lu,春秋末年吴国君,一名阖庐,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就是说吴王乘船沿江而行,将吃剩的脍鱼倒入江中,随化作鱼,所以这种鱼就称作吴王余脍。唐代皮日休《松江早春》诗:“稳凭船舷无一事,分明敷得脍残鱼。”至宋,对吴王馀脍的起源另有一种说法。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越王勾践之保会稽也,方斫鱼为脍,闻有吴兵,弃其馀于江,化而为鱼,犹作脍形,故名脍残,亦曰王馀鱼。” 保,旧称佣工。斫,音zhuo,意削。如《尔雅·释器》:“肉曰脱之,鱼曰斫之。”郭璞注:“斫,为削鳞也。”此说是越王勾践的佣工,正削鱼鳞为脍,听有吴兵,将其残余部分倒入江中,随化作鱼,仍像切细的鱼肉丝,故称脍残鱼,也叫王余鱼。宋代罗愿《尔雅翼》中还有一种说法:“《高僧传》则云,宝志对梁武帝食,帝怪之,志乃吐出小鱼,鳞两点黑耳。”都是说把尚未吃完或未做完的一部分鱼倒入江中,随变成了银鱼。所以银鱼洁白透明,尚保持着像切细的鱼肉一样,当然这是神话传说。

白小

宋代唐庚《白小》诗,由白小银鱼,写到其他事和人生:“二年遵海滨,开眼即浩渺。谓当饱长鲸,餬口但白小。百尾不满釜,烹煮等芹蓼。咀嚼何所得,鳞鬣空纷扰。向来巨鱼戏,海面横孤峤,俭(请将此俭字左侧的人字偏旁换成口字)喁喷飞沫,白雨散晴晓。终然不省录,从事此微眇。短长本相形,南北无定表。泰山不为多,毫末夫岂少?词雄两月读,理足三语妙。人生一沤发,谁作千岁调。安能蹲会稽,坐待期年约。”生活在海滨,睁眼就见大海浩渺。说是应当饱食长鲸,但糊口的却只是白小,百条鱼都满不了锅,还要和芹蓼一起烹调。嚼在嘴里吃不到什么,倒是些鳞刺令人烦恼。向来是大鱼戏水,如横海之山又尖又高。小鱼浮头张口喘气,飞沫如白雨飘散晴晓。最终还是未被重用,作的事情如此渺小。长短本是比较而言,南北并无统一定标。泰山虽大并不为多,毫末虽小岂能说少。雄辩之词可读两月,理由充足三句话就妙。人生如海鸥起飞,谁能做千年推敲。安能蹲在会稽山上,坐等约定期限到。

但是,银鱼却被海燕当作好东西,成为它建造海燕窝的主要原料。而燕窝又成为人们的家宴珍品。《古今图书集成》引《书传》:“正误燕窝海粉二物,俗以为海味之素食,误也。燕窝系银鱼之初生者,海燕衔以结窝,故曰燕窝。海粉是海鱼口吐之物。”《广东通志》上有《海燕窝》诗:“海燕大如鸠,春回巢千古。岩危壁茸垒,乃曰海菜也。岛彝伺其秋,去以修竿接,铲取而鬻之,谓之海燕窝,随舶至广贵,家宴品珍之。”海燕大小如鸠,春去其巢却永存。峭壁之上壁草垒,其名就叫海菜。岛民等待秋天到,长竿相接去采捕。铲下运出去卖钱,其名就叫海燕窝。船到两广与贵州,被当作家宴珍品颇受欢迎。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