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啸 字号:
海啸的前世今生:预防措施早知道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7-12 11:03  | 文章来源: 香颂

我们一般看到的海洋都是特别风平浪静的,即便有一波一波的潮水,也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澜。文学家们在描写海洋的时候,也常说大海像是一个熟睡的婴孩那样安静。但是实际上,海洋从来都没有绝对熟睡过,大多数时节,它都像是一个脾气不好的孩子,喜怒无常,随时都有可能发起脾气。

海洋如果发起脾气,会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但给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最容易给海边的人们带来巨大灾难的,莫过于海啸。

海啸的身世

海啸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非常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所引发的狂涛骇浪,波高能达到数十米,形成一道道水墙。这种“水墙”蕴含着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可以席卷运行途中遇到的一些“障碍”。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跨越整个大洋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不过,诱发海啸的,往往是别的自然因素。比如,地震、海底火山爆发等都是海啸的诱因。

当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深厚的海水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我们平常从电视画面中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

普通的海浪,一般都只是在海面附近起伏,不可能涉及太深的海水,因此,波动的幅度随着水深的加深衰减很快。而深海地震所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洋下层的海底带动海面的整个水体的波动,所蕴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的传播波长很长,有的可长达500~600千米。由于具有长波的性质,因此水越深,传播速度也就越快。而且,这种波能在大洋中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深海中的波高较小,为1米左右,而当它传播到靠近海岸的浅水区、漏斗形深水港湾的峡谷里,或者沿河谷逆流而上的时候,它的波高会突然增高,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曲折,全长1.8万多千米,东临太平洋,是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海啸的多发区之一。但是,我国陆架宽阔,坡度缓,而且陆架外缘有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等岛屿形成的一条岛弧将太平洋与中国海域隔开,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一样,将海啸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陆架外缘,因此,即便海啸越过岛链区域,冲击到大陆,对我国大陆沿岸破坏也较小。

世纪大海啸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世纪大海啸,其诱因就是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海底的8.7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灾难惨重的海啸。海啸发生后,全球的海洋学家和地质专家们都抓紧时间对这次地震所引发的海啸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们发现印度洋海啸的海底地震使距离震中1500千米范围内的地貌发生了永久变化。并且,科学家称,最靠近震中的印尼苏门答腊岛漂移了大约1米,距离震中750千米的泰国普吉岛移动了10厘米,新加坡移动了2厘米,而震中的海底地壳移动最大,达到10米到25米。

海下地震只是引发海啸的原因之一,海底地滑、海床塌陷、岩石坠海和行星撞地球都有可能是海啸的重要成因。而一旦发生了强烈的海啸,就会给生活在海岸沿线的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海啸发生过后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印度洋海啸共造成近30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一次海啸灾难。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