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4:59  | 文章来源: 香颂

撰文/刘中民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

——左宗棠

中国是海陆兼资的大国,海防、塞防同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根据敌情的发展变化,每个时期塞防和海防的设防重点也会发生变化。1874年,正当清廷准备派遣左宗棠率大军挺进西北、收复新疆之际,日本借口琉球难民事件出兵台湾,东南沿海形势紧张,清廷在大筹议中,由筹款问题产生了加强海防还是加强塞防的分歧。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论者认为海防重于塞防,主张西征停兵节饷,捐弃新疆,将停撤之饷匀作海防之用,集中力量加强海防。塞防论者认为海疆之害不能无因而至,西北无事东南自固,应全力注重西征。左宗棠却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反对在国防战略上采取“扶起东边,倒却西边”的短见方针。他针对李鸿章“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以及新疆强邻四逼“断不能久守”的错误看法,力主收复新疆。新疆不保,“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左宗棠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指出,新疆乃国家西北屏障,国防要冲。重新疆是为了保蒙古,保蒙古是为了卫京师,从而构成完整的西北防御体系。如果此时“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仅陇右堪虑,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无论乌鲁木齐未复,无撤兵之理,即乌鲁木齐已复,定议划地而守,以征兵作戍兵。”“兵既增而饷不能缺。非合东南财赋通融挹注,何以重边镇而严内外之防?是塞防可因时制宜,而兵饷仍难遽言裁减也。”所以,“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塞防则大有所妨”,因此他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左宗棠认为,海防与塞防构成中国国防体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表里,互相影响。可以说,左宗棠在认识上突破了一般封建官吏关于地域、集团、私利等方面的狭隘界限。最后,他的主张终于为清廷所接受。1875年4月,清廷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出师西征,收复新疆。

在海防战略的原则上,左宗棠的海防战略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时,他主张沿海重点设防与一般设防相结合。1875年,他在给总理衙门的复函中建议沿海各省均宜设防。但是,他认为:“有要与非要之别。要处宜防宜严,非甚要处防之而不必严可也。天津者,人之头项;大江、三江入海之口,腰膂也;各岛之要,如台湾、定海,则左右手之可护头项、要脊,皆亟宜严为之防。以此始者以此终,不可一日弛也。此外则视如髋髀,然谓其无足爱惜,固不可;谓其必全力注之,亦不必也。”可见,在防务战略上,左宗棠坚持的是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但又突出重点的原则。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