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权 字号:
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先声(下)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22 14:17  | 文章来源: 香颂

——魏源的海防思想

撰文/刘中民

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

内守外攻的海防战略思想

在海防战略思想上,魏源的海防论分为守、战、和三种策略,在三者中“守”为根本,是战与和的前提条件。对于三者的关系,他明确指出:“自夷变以来,推幅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敦,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

在防守的具体策略上,魏源坚持“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思想。他指出御敌于外洋有四大困难:“我之御敌,或炮击,或火攻。西洋兵船既大且坚,我炮颇难奏效,而且绝无泅底凿沉之说。此其一。若以火舟出洋焚之,而敌船底质坚厚,焚不能燃。何况敌船桅斗设有哨兵持望远镜瞭望,我火舟尚未靠近,早巳弃碇驶避。此其二。敌船三五为帮,分泊深洋,四面棋布,并不连樯排列。我火舟攻其一船,则各敌船之炮皆可环击;纵使晦夜乘潮,能突伤其一二艘,终不能使之大创。此其三。海战在乘上风,若久与海上交战,则海洋极其辽阔,敌船又善驾驶,往往转下风为上风,我舟即不能敌。此其四。”

“欲奏奇功,断无舍内河而御大洋之理。贼入内河,则止能鱼贯,不能棋错四布。我止御上游一面,先择浅狭要隘,沉舟亘筏以遏其前,沙垣大炮以守其侧,再备下游桩筏以断其后,而后乘风潮,选水勇,或驾火舟,首尾而攻之,或仿粤中所造西洋水雷,黑夜泅送船底,出其不意一举而轰裂之,夷船尚能如大洋之随意驶避,互相救应乎?倘夷分兵登陆,绕我后路,则预掘暗沟以截其前,层伏地雷以夺其魄,夷船尚能纵横进退自如乎?两岸兵炮,水陆夹攻,夷炮不能透垣,我炮可以及船,风涛四起,草木皆兵,夷船自救不暇,尚能回炮攻我乎?即使向下游沉筏之地,豸突冲窜,而稽留片时之间,我火箭、喷筒已烬其帆,火墙、火牛已伤其人,水勇已登其舱,岸上步兵又扛炮以攻其后,乘上风纵毒烟,播沙灰以迷其目,有不聚而歼旃者乎?是口门以内,守急而战缓,守正而战奇,口门以外,则战守俱难为力。一要既操,四难俱释矣。”

对于上述策略,魏源简单地概括为:“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当然,魏源的“内守”思想也有其片面性和盲目乐观的一面。他主张“守远不若守近,守多不若守约,守正不若守奇,守阔不若守狭,守深不若守浅”,甚至提出“孤悬海外”的岛屿如香港、定海和某些沿海军事重镇如宝山均可弃而不守,这显然是错误的,同时也反映出传统重陆轻海的防御思想观念在魏源的海防思想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魏源虽主张以守为战,而且强调内守,但他绝不认为守是唯一的御敌方法。相反,他指出:“内守既固,乃御外攻。”因此,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一种内守与外攻相统一的海防观”。

魏源认为,专守内河或近岸仅仅是御敌的方法之一,必须适应敌情的变化谋求外攻之道。“夷兵之横行大洋者,其正也;其登岸及入内河者,其偶也。夷性诡而多疑,使我岸兵有备而彼不登岸,则若之何?内河有备而彼不入内河,则若之何?”“使夷知内河有备,练水勇备火舟如广东初年之事,岂肯深入死地哉?……即使歼其内河诸艇,而奇功不可屡邀,狡夷亦不肯再误。且夷贪恋中国市埠之利,亦断不肯即如安南、日本之绝交不往,此后则非海战不可矣。鸦片趸船仍泊外洋,无兵舰何以攻之?又非海战不可矣。”

他进一步指出,敌舰“散泊各岸,不聚一处,即用兀术之火攻,而天时风色难必,亦不过歼其三分之一,究恐有窜出大半之舰,则亦非迫剿不可矣”。因此,在魏源看来,“内守”只是在力量薄弱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倘使外敌不肯进入内河便会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因此,在船炮水军力量得以发展后,将“内守”与“外攻”相结合,战胜外夷也并非不可能。

此外,魏源还提出了针对列强之间矛盾“调夷之仇国以攻夷”的策略,指出“英夷并以兵艘防遏诸国,不许互市,各国皆怨之,言英夷若久不退兵,亦必各回国调兵艘与之讲理”。他提出利用列国之间的矛盾,全力对付最主要的敌人,使之陷于孤立无援之境。其分析未免流于空泛,并具有一定的幻想色彩,但也反映了他挽救民族危机的良苦用心。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