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字号:
蛎岈山——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15:23  | 文章来源: 香颂

作者:储春香

蛎岈山,位于江苏省海门市东灶港港口东北约4海里的黄海中,方圆约3.5万平方千米。蛎岈山是由有“神赐摩食,海中牛奶”之称的牡蛎活体堆积成的生物岛礁,是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近年来,海门市不仅加大对蛎岈山的保护力度,而且不断加以拓展开发,努力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营养美食、人文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基地,雕凿一颗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奇特的自然景观

蛎岈山,又名蛎岈岛,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整个岛礁呈东西走向,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岛面沙丘起伏,别有天地。山体平均高出海平面4.5米,入水为礁,出水为岛,似山非山,有岛无岛。潮落时,岛体逐渐浮出海面,如“海市蜃楼”般自东向西轮廓渐渐清晰;潮起时,岛体慢慢被海水吞噬,如“浮光掠影”般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可谓海上一奇。无数专家学者、文人墨客、观光之士慕名而至,赞叹海之神韵、天造之机巧。

岛上的景观气象万千,秀美奇特。渔港观光、海上休闲、蛎山探密、快艇击浪、海上日出、滩涂采蛤、骡马彩车等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若奔跑于沙滩,人们可尽情饱览大海风光,和大海零距离对话;若静躺在沙滩,则可悠然自得、休闲观海,尽享自然风光。正所谓“山无海不险,海无山不奇”,充分展示出山海相融的美学效果。

极高的人文价值

蛎岈山山体由牡蛎活体和各种海洋生物构成。地理专家对其体表牡蛎壳测定,证实已有1540~1946年的历史,其固着基及造礁可达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据中科院、南师大科学家考察后认为,在淤泥质海岸中出现如此规模生物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实属罕见,为研究近2万年以来中纬度古海洋提供了难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观照体,对研究古海洋生物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

2006年10月,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亲自来为其揭碑。自保护区成立后,更是加强了岛礁区生态环境监测和牡蛎生长状况跟踪观察。划出10公顷核心区作为禁捕区,周边严格限制游人数量和渔民踩踏。采取建立人工鱼礁等有利于牡蛎附着生长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方法,不断增殖牡蛎资源,切实呵护蛎岈山奇观。

丰富的经济资源

蛎岈山不仅宜观光,而且盛产牡蛎。牡蛎,又名海蛎子、蛎黄或蚝、蚵,属贝类动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肝糖、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锌、灰分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物质,不仅可鲜食,还可以制成各种风味的佳肴,并且有很多的药用价值,食之能润肺补肾、益智健脑、强筋健骨、细肤美颜等,在古代牡蛎曾被认为是“海族中之最贵者”。

山名镇兴,蛎岈山的神奇,牡蛎肉的名气,带动了东灶港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繁荣了城镇经济,促进了城镇发展。海门市东灶港镇先后建造了蛎岈山栈桥、码头以及海上观光平台,设立了蛎岈山牡蛎博物馆,开发了蛎岈山探秘、登山看日出、栈桥观海景、滩涂游湿地、海鲜一条街、旅游生态村、参观名人馆等旅游项目,举办了蛎岈山首届旅游节。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展示了蛎岈山的魅力,弘扬了海洋文化,发展了海洋经济,成就了东灶港的和谐发展之路。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