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字号:
海州战争寻迹 梁山义军兵败海州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14:50  | 文章来源: 香颂

足智多谋的张叔夜,又把宋江主力诱到白虎山脚下,经过激烈的战斗,梁山好汉大部分都战死了。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诗:

白壁虎山阴,坟垒草木青。

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莹。

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坟墓已夷为平地。梁山义军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古海州画了一个句号。后来,宋江被招安,在征讨浙江方腊的战斗中取得胜利,但接着就被宋朝廷赐死。1127年,已升任知枢密院的张叔夜同宋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所俘,绝食而死。

逝者如斯。连云港真正成为海防斗争的前线,还是在近代。当时,西方殖民者大举东来,用坚船利炮攻开了中国的海上大门,连云港港口也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对象。鸦片战争中,当侵略者的铁骑一踏上这片土地,当地军民便奋起反击,痛击了侵略者,为古海州这片传奇的土地写下了壮丽诗篇。

岩画上的李宝水师

刘志洲山是宋金水军交战的古战场遗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专家从1982年开始,先后多次对刘志洲山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石刻船画、城垣、炮台、字迹。

清代《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记载:“南宋初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江苏宿迁人魏胜在山阳起兵,先攻涟水军,再与金兵战于刘志洲山南40公里的大伊山,继而收复海州及其诸县,并投归南宋,权知海州。金兵大举围攻,魏胜率海州军民数退之。又与南宋李宝水师合作屡退金人。其间李宝水师曾驻于海州东海县(今云台山,当时与刘志洲山隔海相望)。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镇江都统制张子盖受张浚派遣,驰援海州魏胜,与石湫堰大败金兵。”

连云港市文管办高伟研究员是刘志洲山石刻船画的资深研究专家。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近了这些神秘的石刻船画,看到了船画上李宝水师背后的故事。

石刻船画在夹山“小姐洞”南100米处的三处岩石上,共刻有10艘船,最大的船身长3.8米、高2.8米;最小的船身长0.3米、高0.24米。第一处刻船5艘,表现扬帆航行的场面;第二处刻船4艘,表现锚泊海面的场面;第三处刻船一艘,也是锚泊海面的场面。在第一处的船画底部有隶书题刻,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戌守城墙遗址在夹山、哑巴山山脊,长约500米,宽4.7米,城墙为石块垒成,残高约有1.5米。

我们在实地考证时看到:石刻船画共3组。其中一组在山的东北,距新坝采石厂塘口15米。船画刻有两条船,一大一小,大船高84厘米、长110厘米,小船高6厘米、长19 厘米。此船画描绘的是一艘大船正抛锚在岸边,桅杆上的风帆落下,一只长长的船舵在水中,大船身后紧跟着一条小船,一条小鱼在船底戏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战船本身设备齐全,有三只锚、瞭望斗、风向标、桅杆等物,在整体画面的右上方有“宋信”二字,充分说明此船画为宋代招信军的军备。此船画方向南偏东40度。另外两处船画表现手法极为简单,仅描绘出船身的大体形状,呈月牙状,具体尺寸为135厘米和17厘米。

新发现的宋代官吏画像岩画位于刘志洲山西坡,方向南偏西45度。画面线条粗疏,重点刻画了人物的头部,其余部分较为简洁明了。该人物像高55厘米、宽46厘米,其中头高23厘米、宽22厘米。头上戴一顶帽子,帽子宽32厘米、高8厘米。画中人物浓眉宽脸,高鼻大耳,气势凛然。该岩画中人物的帽饰是“展角幞头”。《中国历代服饰》中记载着官吏的服饰:“宋朝百官常视事,皆穿公服,惟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幞头,一般都是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带软角幞头。”由此可见,刘志洲山的人物画像是宋代的官吏。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